《小镇子大世界》王曼玲散文赏析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小镇子大世界》王曼玲散文赏析

之前,我不知道荡口古镇。

在我的无知中,荡口古镇已经存在了六百多年。

第一次站在荡口古镇某一间老房子里的残砖上时,我忽然间有一种错乱的感觉,一时间分不清自己身在何处,时空错乱,思绪也在错乱。像是在经历一场穿越。

荡口依然是美丽的,像所有的江南古镇一样,灰瓦白墙的房子,一条小河挤在房子的中间,房子沿河岸排开,河有多长,房子就排多长。

河上有小桥拱起,画一个半圆,更像一张笑脸。

很多张笑脸。

水乡古镇,天生入画的风景。

在镇子上走一趟不过是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然而,一不留神进到镇子上的某一间房子里,可以说是一脚就踏进了历史那条深邃的沟壑里,结果是忘记了小小的自我、看见了大大的世界。

认识荡口的过程更像是看一部快节奏的大片,必将经历惊恐、不安、悬疑、解惑,走出影院方知刚才的经历其实是一次享受,陶醉其中。

荡口是一个充满了魅力的古镇。

在于他丰富的历史文化,在于他代代辈出的人才。

说到荡口的名人,个个都是重量级的,能把听话的人的耳膜震疼了。

荡口的大家族是华姓。华家的家谱追踪溯源的老祖宗为周武王的哥哥。够古远的。华贞固是到荡口的第一代华姓人。

华贞固的事迹就是一个农民的垦荒史,原本的荡口,就是鹅肫湖边上的一片湿地,人口稀少,没有土地。洪武三年,有勇有谋、更有几分无奈的的农民华贞固带着全家来到这里,搭起窝棚就干活。

华贞固用最古老的办法围湖造地,就仿佛用一双大手把浸满水的泥土给攥干了一样,难得很。华贞固带着他的儿子和一些雇农,一天天、一片片去改造土地,完全是愚公移山的精神。花了三年的时间,华贞固们造出了上千亩的良田。

荡口成镇。

华蘅芳生活的年代为清朝,在注重教育的华家,华蘅芳的父亲也是倾其全力来让孩子专心读书。不过,华蘅芳读书很笨,别的孩子花很少的时间背下来的书,华蘅芳花多于几倍的时间,仍然背得疙疙瘩瘩的,让先生摇头。华蘅芳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数”。那时中国的教育里是没有数学这一科的。华蘅芳十五六岁的时候,在家里的旧书里发现了一本书,那就是程大位的《算法统宗》,华蘅芳如获至宝,白天看得忘了吃饭,晚上还挑灯夜读。华蘅芳的老爸看到了儿子的兴趣在算学方面,就给他买了《周髀算经》来看。这本书是公元前1世纪写成的。华蘅芳也能读进去,读懂,可见他极有天赋。

后来,华蘅芳就成了清代著名的数学家,他的成就很多,现在数学课本里的“抛物线”这个词汇就是华蘅芳定名的。华蘅芳(与徐寿)还造出了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并且在同治四年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木质明轮机动轮船。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把这艘船命名为“黄鹄”号。中国的第一艘(木质明轮蒸汽)军舰也是华蘅芳参与设计和建造的。这艘军舰的名字为“恬吉”号。

现在荡口古镇上还留有“华蘅芳故居”,华蘅芳在这里出生长大。26岁离开家乡,为朝廷做事,38年以后回到荡口,从一个四品官员变为一个教书先生,华蘅芳乐在其中,四年后,华蘅芳在故乡仙逝。华蘅芳故居保存完好,建筑为典型的江南风格,古朴大气,最令人惊讶的是,院子里的一口古井,现在依然清泉沽沽。

说到华蘅芳的故居,就必须说到华蘅芳的女儿华璂。华璂是华蘅芳唯一的女儿,她聪明伶俐,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的爷爷是当地有名的画家,基因里就有画画的天赋。华璂小时候就跟在爷爷身边,耳濡目染,小小的,就写一手好字,画一手好画。江南盛产丝线,华璂特别喜欢锡绣,锡绣是当时流行在无锡一带的绣法。在各路高人的不断完善下,发展成为技艺完善的刺绣。华璂嫁的丈夫是一个金石家,两个人特别恩爱,志趣相同,华璂也从丈夫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54岁的华璂的刺绣作品《卧在稻草上的雄鸡》获得了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原作现在不知道在何处,不过留有照片,一只白色的大公鸡像母鸡孵蛋一样蹲卧在一堆干草上,大公鸡黑灰色的尾巴高高扬起,熠熠生光,像是在显耀;大公鸡红色的鸡冠和腮冠成为最中心的一个视点,金黄色的稻草,在阳光的照射下,成为亮白色,一支粉红色的月季花调皮地窜到画面里来。构图绝妙,浓淡相宜,尤其是丝线特有的光泽生出的质感,幻化成难以言说的肌理,产生无与伦比的美感。现在看来这幅作品依然是完美之作。感叹此作必获奖,不奖不平啊。华璂留有著作《刺绣术》。华家这个聪慧的女人曾经离开过这个故居一段时间,她跟丈夫去了上海,“八·一三”以后,回到了荡口娘家躲避战乱,两年后去世。

荡口古镇,人气最旺的时候,有四千多户人居住。

古镇上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建筑,平房,没有什么设计感,也少了华家大户人家的气势。不过,这也是一处名人名居。原来,国学大师钱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处房产是华家的,不是钱家的。华家的这处房子是另一个大名人华君武的伯父的。1904年,钱穆的父亲知道了荡口有一所学养深厚的新式小学,于是就带着钱穆和哥哥来到荡口求学。他们租下了这个房子。钱穆在荡口的果育鸿模小学上了三年的学,从荡口考入了常州的中学。钱穆因为父亲去世,家道中落,是果育鸿模小学的校长华鸿模自掏学费送他和其他同学去常州上学。钱穆后来成为了国学大师,史料里大多记载了他自学成才的经历,其实,荡口果育鸿模小学的经历为他今后的学术经历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钱穆曾经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写道:“唱歌先生华倩朔师,名振,初字树田,荡口镇人。尤为一校师生共仰之中心,其见重似尤过于伯圭师。

倩朔师曾游学于日本,美风姿,和易近人,喜诙谐,每以东方朔曼倩自拟,故改号倩朔。一日,召同班同学华端庆,告曰:汝每日写自己名字,不觉麻烦吗。今为汝减省笔划,易名立心,立心端始可得庆,汝当记取。一时群相传告。倩朔师好于诙谐中寓训诲,率类此。”

钱穆提到的华倩朔还是很多人的老师,钱伟长、华君武(出生在杭州,丧父后在上海生活,荡口是祖籍)也是他的学生。华倩朔曾经留学日本,他像一股清风一样吹遍校园,非常受学生的爱戴,学生可以和他一起打球、一起游戏,不分师生。

果育鸿模小学今天依然存在,已经由一家私办学校变为公立学校,校址有部分保存了过去的遗址,现代化的建筑和老建筑共处一院内,嬉戏的孩童在校园里奔跑,一不留神,自己的脚印就和大师的脚印重叠到了一起。

历史的进程必定是这样的,脚印上承载了太多的秘密。新人的脚印必定覆盖故人的脚印,于是,我们看见的不是真实的,所有的真实都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

《歌唱祖国》是一首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的经典之作,是最有人气、最有魅力、最多人传唱的一首老歌。这首歌的词、曲作者为一个人,叫王莘。2007年10月王莘在天津去世。王莘的故居就在荡口古镇上。

王莘家住的是一栋矮小的房子,是当时荡口贫民的住宅。1918年,王莘就在这个低矮的房子里出生。

《歌唱祖国》这首歌是1950年9月王莘在从北京到天津的火车上写的。那一天,王莘去了天安门广场,新生的国家正准备他的第二个生日,一切都那么新鲜和美好。王莘看到了广场上唱着《少年先锋队队歌》的孩子们,在蓝天白云之下,孩子们举着幸福的笑脸,欢乐着。王莘很受触动,在返回天津的火车上,王莘在一只香烟盒纸的背面空白处写下了这首歌。

伟大的作品诞生得都是这么随意,没有宫殿和仪式,连一张白色的A4纸都没有,烟盒还是王莘在地上捡到的。舒伯特也曾经在菜单上写过名曲《听,听,云雀》。

王莘14岁离开荡口,去上海做工,曾经被日本人毒打,因此,他对于国家的强大有着更迫切的愿望。后来他到了延安,在延安接受了音乐教育。他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他有更加饱满的感情来创作《歌唱祖国》这首歌。

64年过去了,《歌唱祖国》听起来还是那么让人振奋,唱起来还是那么热血沸腾。“这是我们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荡口古镇在历史的潮流中起伏前行,风雨六百年,今天的荡口完成了他的华丽转身。夜幕下,河岸上红黄色的灯光照亮了河水,波光粼粼,一切都那么宁静和美好。明天会有新的阳光照耀,河面会成为金色一片。好美啊。

穿越是虚幻的,今天的荡口却是真实的。

走过荡口,深深地为他的丰富而折服。站在卖鸡桥上,往前看或是往后瞧,看到的是一个大世界,饱含着历史和文化、屈辱和辉煌的大世界。

毫无疑问,去一次荡口,是去享受一次人生的精神盛宴。特别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