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自如,淡然处世为人
进退自如,淡然处世为人
南怀瑾先生的学识涵盖儒、释、道三家,融会诸子百家,但他最推崇的还是儒家,是儒家积极入世、脚踏实地的作风。南先生认为先做好一个人,把社会建立好,才是第一位的。
因此,南先生把中国文化的精髓比作:“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的东西都是人生必需的,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所以,南先生一生专注于钻研儒、道学问,参禅悟道,不断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与此同时,他还积极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工作,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的一大窗口。这对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尽管南先生倡导积极入世,但是他的一生非常自律,也很低调,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做到功成身退,并且他能在仕途的最高峰时选择退隐。
那年南先生20岁。当时他在一个垦殖公司组织自卫团,担任自卫团的总指挥。有一次,他不顾危险,独闯当地的一个大土匪窝,为的是说服他们接受改编,成为他的地方团队。最后他成功说服了土匪首领,收编了大土匪窝。经他这么一收编,最后自卫团扩大到三万多人。
当自卫团的整顿和组建工作完成之后,南先生便一个人带着两个卫士辞官而去,转而到成都中央军官学校担任教职。
由此可见,南先生是个能进能退、进退自如的人。无论成就大小,名利轻重,都能做到淡然处之。这是处世为人的一大境界,更是一种人生大智慧。
能够淡然处世,进退自如的人,也便能看淡名利,能巧妙地避开众多潜在的嫉妒和怨恨。最重要的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功成身退,进退自如,真正能够做到如南先生一样淡然的人,是需要非常博大的人生襟怀和器量的。
诚如南先生所说的,人在上台与下台之间,尽管修养很好,而真能做到淡泊的并不多。一旦坐到好的位置,看看他那个神气,马上不同了。当然,“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也是人之常情,在所难免。如果上台了,还是本色,并没有因此而高兴,这的确是种难得的修养。下台时,朋友安慰他:“这样好,可以休息休息。”他口中回答:“是呀!我求之不得!”但这不一定是真心话。事实上,一个普通人并不容易达到安于下台的境界。所以唐人的诗说:“逢人都说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其次,上台终有下台时。爬山的朋友都知道,爬上去时固然很难,下山的时候更危险。因为向上爬很费力、很痛苦,一定会小心。下山的时候,就满不在乎了,但往往在这时出问题。我们可以从爬山的过程中体会人生。
爬上去后,真正甘愿“下台”的人,既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能在名利、财富、地位、权力等面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那些身居要职却又死活不肯退位的蠹虫对比,能够做到功成身退,进退自如的人,是非常令人钦佩的。他们不把“退”当成是一种缺憾,更不把它看做是失败,而是自我看淡成就和功名利禄的表现。
事实上,不仅处世如此,为人亦如此。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进退自如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则。
历史上,春秋末的范蠡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后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他帮助勾践兴越国,卒灭吴,一雪会稽之耻。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心戮力,终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但是范蠡了解越王为人——“长颈鸟喙”,深知与之共患难容易,与之同安乐、久居却很难,因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于是,范蠡急流勇退,功成身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戮力垦荒耕作,同时还尝试着去经商,不出几年,便积累了数千万的家产,并且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
对于越王,范蠡做到了进退自如。他抛下了“上将军”的威望和权力,穿上一袭白袍,开始游士和平民的生活。正因为如此,范蠡一生才深得人们的赞赏,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范蠡能如此淡然为人,所以并没有发生越王猜忌范蠡甚至是密谋诛杀范蠡的事。这都得益于范蠡进退自如的明智之举。
由此可见,在为人处世方面,进退自如犹如一柄利剑,能斩断诸多烦恼和祸害。那么,在我们的人生路途上,若要做到进退自如,淡然处世为人,我们该怎么做呢?
对此,南先生说:“就好像参加一个派对,我有门票我就可以进去看看。可是真进场,就被套进去了,我不去。我就是因为一辈子光买票,不进场,所以现在各方面都变成朋友。我对于各党各派都是朋友,到现在八九十岁,原来大家怀疑我是这一派那一党,我的头上戴的各种帽子头衔多得不得了,结果到今天,我始终是做一个隐士,我基本走的就是隐士路线。这是因为每一党每一派我都是买票不进场。”
除此之外,在为人方面,我们不妨学学范蠡,当身边的人,诸如朋友、同事需要帮助的时候,则鼎力相助,这就是“进”;而当他们一切都回到正常或者顺利状态时,就选择默默离开,而这即是“退”。
处世为人能如此,不失为一个难能可能的明智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