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
陆九渊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陆九渊
简介
陆九渊(公元1139~1193年),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人,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因讲学于贵溪应天山(象山),世称象山先生。1175年,陆九渊应吕祖谦的邀请与朱熹论学与鹅湖寺。朱陆之争便成为宋明理学中一大公案,而其心学也在与朱熹的往复辩难中日益明确,成为与理学并立的学派。
人物小记
陆九渊出生时,其父因儿子多,打算让乡人收养,长兄陆九思的妻子刚好生有儿子(焕之),陆九思即令妻乳九渊,而将自己的儿子给别人奶喂。因此,陆九渊后来事兄嫂如事父母。陆九渊自幼聪颖好学,喜究问根底,提出自己的见解。三、四岁时,陆九渊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他就日夜苦思冥想。
长大后,陆九渊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说时,终于弄明白了其中奥妙。他初读《论语》,即指出其讹误之处。
陆九渊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陆九渊官位不算显要,学术上也无师承,但他融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观点以及佛教禅宗“心生”、“心灭”等论点,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一个新的学派——“心学”。
主要思想
“本心”是陆九渊学说的核心观念。
本心即是: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由此,陆九渊又提出了“心即理”的思想,他说:“‘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则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对陆九渊而言,作为道德情感、道德法则、道德意志相统一的“本心”或“心即理”之心,并非人的一种生理意义、心理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心,而是为每个人所本有、具普遍性与恒久性的“同心”或“大心”。他说:“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同心,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不容私而已。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心之体虽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
“先立乎大者”亦即“发明本心”,这不仅是陆九渊心学的为学宗旨,而且也是陆九渊心学的“为学功夫”。首先,陆九渊极为强调“志”在“发明本心”中的作用,激励人真正志于“良心善性”这一“大者”而发。其次,陆九渊认为“发明本心”需经历一番“剥落”的工夫,即去此“欲”或“物欲”。再次,“发明本心”作为“为学工夫”,陆九渊认为还需人“存养本心”和真正依“本心”践履实行。陆九渊强调“尊德性”,要求人“自得、自成、自道,不以师友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