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融通诗画艺术的历史贡献
宋徽宗赵佶,作为帝王,是个昏庸无能之辈,作为艺术家,他却是一位精通诗、书、画,造诣很高、富有创造力的人,他为融通诗画艺术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赵佶工书画,擅长写瘦金体,尤工花鸟画。他喜欢为自己的绘画作品题诗,现存的带有题画诗的画幅有: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芙蓉锦鸡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祥龙石图》《瑞鹤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腊梅山禽图》;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五色鹦鹉图》。赵佶现存的题画诗还有《题修竹士女图》《题芭蕉仕女图》《题涤砚士女图》《题团扇士女图》,见于《郁氏书画题跋记》,其画今已不传。
要考察赵佶在融通诗画方面的成就,首先应该考量他改革题画诗的书写方式,创造性地作出“三自”的艺术举措。
我国唐五代、北宋前期的题画诗,都是另纸书写的,并不题在画面上。画面题款,只用小字书写画家姓名于画象间。米芾《画史》“李昇山水一帧”条云:“松有三十余株,小字题松身曰:‘蜀人李昇。’”又,“范宽师荆浩”条云:“因重背入水,于左边石上有‘洪谷子荆浩笔’字,在合绿抹石之下。”清人钱杜《松壶画忆》说:“画上款识,唐人只以小字藏树根石罅,大约书不工者,多落纸背。”赵佶继承我国民族文化优秀传统,也汲取域外文化艺术的营养,首次将题画诗书写在自己的画幅上。他选取自己画幅的空白处,用瘦金体书写一首自己创作的题画诗。像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芙蓉锦鸡图》,在画幅右部双蝶和芙蓉画之间,正好有一方空白,赵佶的诗便题写在那里。赵佶这种自画、自己写诗、自书画上的富有创造性的“三自”艺术举措,在我国诗画融通史上,第一次将诗、书、画这三種不同门类的艺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将题画诗直接书写在画幅上,起着两大艺术功能:一、 便于诗画对读。读画人一边读画,一边读诗,运用诗画对读的审美方法,观照诗歌、绘画的表面意象和内在意蕴,深入体味诗与画的相互补充和渗透,更好地理解画幅的美学内涵,读画人自然会有更多的、更深的心灵、情感和审美的领悟。
二、 便于书画融合。不同的字体、笔意,不同的题写方式,造成不同的审美形态和审美效果。题诗与画面的具象、笔墨、色彩、布局、意境相应和,产生齐整美、平衡美、参差美和灵动美,题诗的笔法与画幅的笔意和谐统一,真正达到书画艺术的融合与渗透,营造水乳交融、和谐调合的美学境界。
其次,赵佶在画院考试中,创导诗画融通的风气,他以唐诗为试题,考试绘画人的技能,选拔画学人才。邓椿《画继》卷一“圣艺”有这样的记载:
始建五岳观,大集天下名手,应诏者数百人,咸使图之,多不称旨。自此以后,益兴画学,教育众工,如进士科,下题取士,复立博士,考其艺能。……所试之题,如“野水无人度,孤舟尽日横”,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鸦于篷背。独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以为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且以见舟子之甚闲也。又如“乱山藏古寺”,魁则画荒山满幅,上出幡竿,以见藏意。余人乃露塔尖或鸱吻,往往有见殿堂者,则无复藏意矣。
南宋人陈善的《扪虱新话》亦曾记述过一例,说:旧时以唐人诗“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之句试画工,“众工竞于花卉上妆点春色,皆不中选。惟一人于危亭缥缈、绿杨隐映之处,画一美妇人,凭栏而立,众工遂服。”邓椿《画继》卷六“战德淳传”云:“战德淳,本画院人,因试‘蝴蝶梦中家万里’题,画苏武牧羊,假寐以见万里意,遂魁。”
明人唐志契《绘事微言·名人画图语录》也曾记载过赵佶以唐诗选拔画学人才的故事,云:“政和中,徽宗立画博士院,每召名公,必摘唐人诗句试之。尝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众皆向酒家上著工夫,惟李唐但于桥头竹外,挂一酒帘,上喜得其‘锁’字意。又试‘踏花归去马蹄香,众皆画马画花,有一人但画数蝴蝶飞逐马后,上亦喜之。”
赵佶借帝王之力,倡导用唐人诗意作画,既可提高人们融通诗画艺术的审美意念,又可培养画家融诗意入画的创作能力。从此以后,我国画家大都喜欢以诗意(特别是唐诗)作画。
南宋马和之画《清溪点易图》,取唐高骈《步虚词》“清露研朱点得易”诗意入画;马麟画《夕阳秋色图》,取刘长卿《陪王明府泛舟》“山含秋色近,鸟度夕阳迟”诗意入画;元倪瓒《新雁题诗图》,取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诗意入画。还有些画家,直接标明自己取唐诗意作画,如邵僧弥画《唐人诗意图》,盛茂烨《唐诗山水图册》等等,其例实在太多,不胜枚举。我国画家融诗意入画的自觉精神极高,这不能不归功于赵佶。
再次,赵佶用自己的创作实践,画出许多“画中有诗”的绘画作品,又写了不少题画诗,贯彻自己的画学思想,自觉地融通诗画艺术。
汤垕《画鉴》:“徽宗性嗜图画,作花鸟、山石、人物入妙品,作墨花墨石,间有入神品者。历代帝王能画者,至徽宗可谓尽意。”赵佶现存画幅《腊梅山禽图》《芙蓉锦鸡图》《听琴图》《祥龙石图》,妙想天成,富有诗意。邓椿记载他画过不少鹤画,翔凤跃龙之形,警露舞风之态,祥光瑞气浮动于缥缈间,“使览之者欲跨汗漫,登蓬瀛,飘飘焉,峣峣焉,若投之合而隘九州也。”(《画继》语)他的题画诗,更是处处体现出他的融通诗画艺术的画学思想。
《题芙蓉锦鸡图》诗云: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题诗先写画面景物,紧扣画题,具体而细致地摹写画面上芙蓉盛开和锦鸡艳丽的形象,很有真实感。诗的第三句,由画面宕开,论说鸡的“五德”,体现出“比物以德”的自然审美观念。古人认为鸡有五德,《韩诗外传》说:
“首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告相告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鸡有此五德。”结句更是借着题画的机会,宣扬北宋王朝五德俱全,可以与周朝“成康盛世”相媲美。“凫鹥”,是《诗经·大雅》中的篇名,《毛诗序》说它是歌颂周成王“守成”的作品,后世用它代称太平盛世。
本诗先写画面具象,再写观感,是题画诗的常见格式,诗意不是赞美画艺,却是借画寄意,表达出画家作画的匠心。
再看看他的《题腊梅山禽图》,诗云: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诗的前二句,写画上的花鸟。赵佶不是简单地描写它们的形态、色泽,他用“矜逸态”的诗歌意象,传神地表现山禽白头翁停留在清香的腊梅枝上,自由安详,闲情逸态,颇有点自负的样子,读画人仿佛听到了它的鸣叫声。
画面上腊梅初绽,粉蕊呈露,摆弄着轻柔的身姿,散发着清馨的香气,诗人着一“弄”字,境界全出,将腊梅的风韵,逼真地传达出来。
诗的下半首,由鸟名“白头翁”生发立意。阮籍《吟怀》诗:“丹青着明誓,永世不相忘。”赵佶藉阮诗诗意,说朋友间已经有坚贞不渝的信约,因此指着丹青上的白头翁,表白千年不变的心志。这里,巧借双关语意,含蕴深秀,表达自己画作这幅《腊梅山禽图》构思立意的初衷。画里有诗意,诗里有画意,两者相互渗透,融合无垠。
赵佶首次在画面题诗,开一代风气;他创导以唐诗诗意作画,选拔画学人才,开创画学新局面;他作画题诗,努力融通诗画艺术。赵佶为我国诗画艺术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他在我国诗画融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