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骚不宜太盛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牢骚不宜太盛

牢骚不宜太盛

季先生语录:

我想来想去,觉得还是毛泽东的两句诗好:“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常宜放眼量。”

生活中,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人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万事如意,事事顺心的。相反,是波折不断的。俗话也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所以,人们的心情难免会为此而起伏。这是人之常情,更有甚者,会表现为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终日满腹牢骚。

但是,要知道,不完满才是真正的人生。因此,我们应当正视缺憾。人生旅途中,碰到波折,要泰然处之;遭遇失败和打击,要有承担的勇气,要有打不倒的韧性,要有重新振作和崛起的决心与胆量。而不是终日牢骚满腹,向众人诉说自己的不如意,抱怨社会与现实的不公平。如此,不过是顾影自怜,摇尾乞怜。于己于人,都是一种负担。因此,人生在世,须懂得,牢骚不宜太盛,牢骚太盛肠易断。

季先生的一生坎坷起伏,但是他始终没有满腹牢骚,终日抱怨这抱怨那。例如留德期间,不论是学习上遇到困难,还是生活上碰到经济困难,他都没有怨天尤人,大发牢骚,而是尽力去改变,并且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静心学习,勤奋读书,最终为自己的学术素养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再如,季先生在“文革”期间,由于自己主动跳出来说真话,而被拉去牛棚批斗,遭受各种惨无人道的折磨,但是,当这一切都过去时,季先生并没有怨恨,也没有逢人就说那些人的残忍,更没有因此而满腹牢骚,甚至大力报复。相反,季先生将这样的遭遇静静地放在了记忆的角落里。

为人处世,能如此淡然、平静,是因为季先生深谙人情世故,更明白牢骚过盛的坏处。试想,若是季先生一直沉溺在满腹牢骚中,那他怎么能找回失去的笑容呢?又怎么能拨云见雾,开启新的人生呢?

人生是不完满的,况且,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种种不如意的现象,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过去的哀伤和疼痛,才能让明天充满意味,让人生更完满呢?

答案之一便是,牢骚不宜太盛。

人活一辈子,要做到没有牢骚,是不可能的。因为人非草木,人有情,有感受,有脾性。但是,牢骚过盛,那就可能难以从过去中走出来,更别谈走向明天,走向未来了。自然也难以完满余生。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一个牢骚过盛的人,因此,她走不出丧子丧夫的阴影,世人给予她再多的理解与同情,终究救不了满腹牢骚的她。可以说她死于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下,也可以说她死于自己的满腹牢骚中。

还有这么一则故事,教我们放下对不完满人生中波折的牢骚。

相传,有个寺庙的住持,给寺庙定下了一条规矩:岁末的时候,寺庙里的每一个弟子都要面对住持说两个字。

第一年岁末,住持问其中一个弟子想要对他说什么。这个弟子说:“床硬。”

第二年岁末,住持问他今年想说什么。他说:“食劣。”

第三年岁末,主持还没来得及问他,他就主动说:“告辞。”

住持望着这个和尚的背影,无奈地摇头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可惜!可惜!”

故事中,这位弟子总是不知足,总是在抱怨,总是满腹牢骚,这样心浮气躁,哪里又能安心修佛呢?哪里又能修成正果呢?这对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借鉴呢?

泰戈尔说: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将要错过群星。的确如此,牢骚太盛,害的终究还是我们自己。我们应当秉着乐观与豁达的心态,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做一个有实事可做,有梦敢追,知足知止的人,切莫让过去和现实中的浮云遮望眼,阻挡人生中来时的路。

无疑,季先生是我们的楷模。不论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惑乱的年代,他放下牢骚向前看,做实事的人生态度是我们应当学习的。须知,牢骚太盛肠易断,牢骚太盛人生难以有成就。如此一来,不但不能正视已有的缺憾,反而会增加更多的缺憾,得不偿失,实不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