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安作赋名楼 骆宾王檄惊天后
王子安作赋名楼 骆宾王檄惊天后
才华横溢、声名狼藉的神童兼杀人犯王勃一不小心便破坏了洪州阎都督推销女婿的计划,在滕王阁上是又喝又唱,写下名篇《滕王阁序》;七岁作《咏鹅》、六十岁坐牢的文坛领袖骆宾王一气之下挽袖造反,对武则天隔空大骂,最后下落不明。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
唐朝建立于公元618年,八年之后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镇压自己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居二线。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唐太宗李世民开始领衔主演。
李世民当上皇帝的过程和他老丈人隋炀帝如出一辙。他知道自己如果不奋发向上,就会被后人看作第二个杨广。魏征等人看准了李世民这种心态,经常在朝政上和他抬杠。李世民气得回到后宫撞墙,久而久之骨质增生,额头两边像长了角一样。从此头上长角成了帝王的标准像。
李世民登基的第二年即公元627年改元贞观。初唐四杰都诞生在贞观年间,骆宾王诞生在贞观元年,五年之后卢照邻诞生。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王勃和杨炯同时降临人间。就在这年五月,终南飘雪,天下缟素,千古明君之首的唐太宗被方士忽悠,服食中国历史悠久的假药仙丹中毒,年仅五十就永垂不朽,不能再为人民服务。带走一个伟大的皇帝,送来两个杰出的才子,上天也是大唐的粉丝。
骆宾王是浙江义乌人。今天义乌最出名的是小商品市场,过去义乌最有名的就是骆宾王。不过骆宾王十岁左右就离开义乌,跟随当上县令的父亲去了山东博昌。祖父给他取名宾王是希望他成为王侯的座上宾,出将入相,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经常有家长在我面前自豪地说他们七岁的孩子能背十几首唐诗。我很想提醒他们:其中一首诗的作者也是个七岁大的孩子。随即又觉得这么做不厚道,只好忍住不说。
七岁儿童写的当然就是儿歌。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平心而论,骆宾王这首《咏鹅》在群星璀璨的诗歌唐朝并不突出。但七岁孩子写的诗能够流传千年,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骆宾王到了山东之后在父亲引导下和当地名士交游,神童的名声渐渐传遍齐鲁。可是大概在他十七岁时,父亲突然病逝,一向埋头读书的骆宾王像失恋的小姑娘一样只知道哭,幸好这时在邻县做官的父亲好友韦明府挺身而出。唐朝人习惯把县令叫明府。韦明府帮助骆宾王料理父亲后事,随后又占用当地“高考”指标,把骆宾王作为贡生送往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骆宾王无以为报,只好以身相许,后来多半做了韦明府的女婿。
唐朝进士考试不糊名,也就是说如果朝中有人,完全可以打招呼走后门。不过当时担任考官的通常是德高望重的大臣,一般不会做得太过分。那时每榜录取的进士很少超过三十人,所以每个进士的家世背景、作品人品甚至饮食习惯都会被人肉搜索,毫无秘密可言。每年出版的《登科记》都是当年的图书销量冠军。主考官要是让人抓住把柄,很可能身败名裂,著名诗人宋之问甚至因此送了性命。
既然考试不完全取决于临场表现,举子自然会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争取印象分。最常见的就是行卷,即把自己比较得意的诗文抄录几份献给有名望的大臣。如果能够得到这些大臣的赏识推荐,那么就可以提前准备庆功宴了。还有一种方式是拉帮结派互相声援,为首的“棚头”就是举子领袖,谁也不敢怠慢。诗风清雅恬淡的刘长卿在中进士前就曾做过棚头,拎着实名制菜刀威慑主考。
骆宾王自负雄才,不屑于这么做,既不行卷也不加入学生会。结果果然不出意料,考官临场打瞌睡,没能睁开慧眼识英才。
古代诗人大多是陶渊明的信徒,他们并不想进官场勾心斗角。可是不做官就没有俸禄,没有俸禄就无法养家糊口。那些对你寄予厚望的人,见你不能给他们带来好处,还可能对你进行讽刺挖苦。思想徜徉在最美的诗乡,身体却停留在最脏的官场。这是古代诗人最纠结的地方。
失望的骆宾王不好意思再依赖韦明府,便回到老家义乌拉赞助。得到家乡父老资助后,骆宾王又回到山东侍候母亲。他在几年之后再次进京追求功名。这一次比较幸运,他的文才打动了唐太宗之弟道王李元庆。骆宾王终于实现了父祖的心愿,成了王侯的座上宾。后来的骆宾王反感武则天,很可能和道王对他的礼遇有关。
当时朝廷规定王府属官任期不得超过四年,以防他们和主人结党生变。骆宾王任满后道王本想推荐他做官,但他下决心归隐田园。这次骆宾王回山东在家停留了很长的时间,已经对功名心灰意冷。他的老母多病,生活穷困潦倒,虽然帮人写墓志铭的收入还不错,但有钱请他写墓志的多半是西门庆这样的当地土豪,你必须把他们的欺男霸女说成睦邻友好,遗臭万年说成流芳千古。骆宾王不甘心自己的才华随土豪一起埋没,写信向以爱才著称的大臣刘祥道求助。在刘祥道的鼓励下,他再次踏上求职路。少年才子江湖老,年近五十的骆宾王骑着瘦马走在夕阳古道,听到枯藤老树上昏鸦在叫,恨不得自己有把鸟枪在手。
这次可能是因为刘祥道关照,他通过了对策考试,朝廷让他做了奉礼郎。后来李贺也做过这个和孙悟空的弼马温一样的小官。这个官小到什么程度呢?比我们通常说的九品芝麻官还小,因为它是从九品上。这么说吧,你要是个爱面子的人,做这样的官你都不好意思印名片。
骆宾王做奉礼郎这一年非常关键,当时初唐四杰基本都在长安。那时长安的城市规模和常住人口也就相当于现在东南沿海的一个县城,他们应该见过面。骆宾王五十岁,那么卢照邻应该是四十五岁,已经染上半身不遂之类的严重风疾,住在长安附近的太白山。王勃二十六岁,因为杀人被逮捕法办,适逢天下大赦死里逃生,正准备去看望受他牵连贬官交趾的父亲。和王勃同龄的杨炯还在准备制举考试。
王勃怎么会杀人呢?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又得从头说起。
四杰之中,以王勃的家族最有名望。
王勃的祖父文中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虽然不到四十就去世,但是门生故旧遍天下,温彦博、杜如晦、房玄龄、魏征、李靖等唐初著名将相都和他过从甚密,甚至拜他为师。王通的弟弟王绩自号东皋子,也是著名文人,他在十五岁的时候去长安拜见隋朝名将杨素,被在场公卿称为“神童仙子”,口若悬河语惊四座。王绩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野望》当时家喻户晓。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家堪称神童世家。王勃的哥哥王勮同样是位天才少年,二十岁就考中进士,做过凤阁舍人。有一次唐高宗同时册封五位皇子为王,可是负责主持仪式的官员却忘记准备诏书,满朝文武都到齐了才发现这个疏漏,几位宰相相顾失色。王勮叫大家少安毋躁,他找来五个书吏,备好纸笔由他口述。五篇诏书不但及时完成,而且辞采典丽,在场文武百官叹为观止。王勮后来官至天官侍郎,可惜在武则天做皇帝时受牵连被处死。
王勃当然更是神童,六岁开始写文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九岁撰十卷长文指出颜师古《汉书》注释的错误。十五岁时上书前面提到的刘祥道,反对征伐高句丽。刘祥道觉得他雄辩滔滔文采斐然,立刻上表推荐。王勃随即对策高第,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学士。
王勃到了王府之后,很快就和王子王孙们混熟,经常跟他们一起上街喝酒泡妞。当时长安流行斗鸡,王勃心血来潮代表沛王的鸡向英王的鸡下战书。出自王勃的文字自然广为传抄,不幸被唐高宗李治看到。李治奈何不了武则天这个悍妇,但对付王勃绰绰有余,下旨把王勃逐出沛王府。
唐朝皇室总的来说还是非常优待文人,这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咸亨三年(672年),可能经过几个亲王说情,王勃做了虢州参军。虢州就是现在的河南灵宝。不长记性的王勃再次惹祸,他私藏了一个逃跑的官奴。当时私藏官奴是重罪,他听说有人准备举报,竟然让人把官奴杀害掩埋,试图瞒天过海。这一次大家都以为他死定了,很多人已经从好友名单里删除了王勃的名字。没想到王勃命大,适逢天下大赦,他再次逃过一劫,但他父亲王福畴受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他这次南下就是去现在的越南河内探亲。
当时王勃虽然只有二十出头,但已经是文坛“四杰”之首,才华横溢,声名狼藉。他从长安南下,因为已经不是官员,他不能利用驿站,只好住在破旧的小客栈或农家的柴火间。有时早上睡得正香,突然感到天摇地晃,原来是母猪或小牛在床腿上蹭痒。此时他最想写的诗肯定是乐府旧题《行路难》。
在被赶出沛王府之后,他去过一趟剑南。四川在剑门以南,所以唐朝称为剑南。长安到剑南其实只是山高路险,实际距离并不远,而去交趾往返需要两年。那时长江以南在大家眼里已经是江南瘴疠地,过了梅岭就是天涯海角,把一个人流放到交趾,基本上就是没打算让他活着回去。想到父亲有可能被自己害死在异地他乡,王勃不禁后悔自己的年少轻狂。
现在的越南和新马泰是好去处,但在王勃的时代,这里只是帝国最南端的领土,据说热得吃烧烤不用生火,丛林里的蟒蛇长得像座浮桥,可以横跨河流。王勃一路上信马由缰东游西逛,希望父亲能在他到达交趾之前结束流放。这天,他来到洪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西南昌。当时赣南的梅岭是从北方到岭南的必经之路,他明显偏离了方向。到了南昌自然要登临天下闻名的滕王阁。此时是高宗上元二年秋天,他风尘仆仆地来到滕王阁下,却被几名带刀军士挡在楼前。
王勃愤怒质问:“重阳节不让游人登楼,什么人这么霸道?”
军士见他是个说官话的外地书生,根本不搭理他。旁边一个中年儒生告诉他,洪州都督阎伯屿正在楼上大宴宾朋,所以禁止游人靠近。
王勃一听大笑。他对军士说:“阎都督是我朋友,你们还不上去通报?”
值勤的军士将信将疑。
阎伯屿当天请客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庆祝他主持的滕王阁整修工程顺利完成,二是炫耀他女婿吴子章的才能。他让吴子章预先写好一篇《滕王阁赋》,经他润色后准备在宴会上当场宣读。
酒过三巡,正当阎伯屿准备把女婿隆重推出的时候,值勤的军士报告楼下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心情不错的阎伯屿同意让来人上楼。
王勃上来之后,在座却无人认识。
阎伯屿问:“阁下是?”
王勃拱手道:“在下龙门王子安。”
这话立刻引起一阵骚动。在场宾客多是文人雅士,王子安王勃的名字在当时绝对是如雷贯耳。平生不识王子安,便称文人也枉然。
阎伯屿听说来者是王勃,暗暗为女婿担心。不过他还是心存侥幸,就算你王勃才高八斗,即席赋诗还行,让你当场作赋,未必是我早有准备的女婿对手。作赋需要用到大量的典故,而地球人都知道王勃写东西习惯用被子蒙着头打腹稿。王勃是天下第一才子,如果自己的女婿能趁此机会把他压倒,那可比加官进爵更光宗耀祖。想到这里,阎伯屿主动挑起作赋的话题。
“原来是王公子,久仰大名。今天是重阳佳节,也是本官重修滕王阁顺利完工的日子。我们正想找位你这样的才子撰文纪念这件盛事。”
“好说,不过您先让我吃饱喝足。拿酒来。”
王勃在阎伯屿身边坐下,开始旁若无人地大吃宴席大餐。这次出门为了省钱,他一路上只能吃路边摊。看见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他压根没想起陶渊明。
阎伯屿认定王勃在趁机打腹稿,赶紧叫人把纸笔备好。
王勃左手拿着鸡腿,右手接过毛笔。
虽然是阎伯屿主动邀请,但阎伯屿见王勃毫不谦让,不免有些生气。他借口需要休息躲到隔壁,吩咐幕僚把王勃写的文章逐段读给他听。吴子章也跟过去服侍。
当听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阎伯屿对吴子章说:“这是老生常谈。王勃号称才子,看来也不过如此。”
接着是:“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吴子章开始紧张。阎伯屿也有些不安。
当幕僚读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阎伯屿安慰吴子章:“这两句写得不错,但到目前为止,他最多和你平起平坐。”
可是在听到接下来的两句之后,阎伯屿立刻翻身坐起。他知道大唐最好的文章之一即将诞生,他要赶去见证历史。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想起自己一路风尘,接着写道:“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转念想到自己虽然名满天下,其实一事无成,所以他勉励自己: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传到京城,王勃的名声如日中天。另一位和他同年出生的才子很不服气,他就是在“初唐四杰”中紧随其后的杨炯。杨炯一向认为“王杨卢骆”的排名错乱颠倒,声称“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杨炯不服王勃,也不是妄自尊大。唐朝有一种专门针对神童的考试叫童子科,参加考试的儿童要求年龄在十岁以下。杨炯是四杰中惟一通过这种考试的人。他后来又通过了制举考试,“天子自诏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以评鉴人才著称的大臣裴行俭在四杰之中也最看好杨炯。
王勃的诗歌代表作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而杨炯的代表作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两相比较,很多人认为杨炯的诗更胜一筹。王勃诗中只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比较突出,意境其实还不如他的五绝《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而杨炯的诗几乎每一联都是名句,他可以说是唐朝边塞诗的开山祖师。
除了文采不相上下,杨炯还和王勃一样恃才傲物盛气凌人。他把文武大臣比作“麒麟楦”,讽刺他们虚有其表,就像驴马披着画皮冒充麒麟。杨炯后来做了盈川也就是现在的浙江龙游令,就以严酷著称。当地官员半数以上被双规,经常有人在牢里“躲猫猫”发生意外。几年之后四十出头正当盛年的杨炯莫名其妙死在任上,极有可能是仇家怀恨在心报复杀人。
王勃离开洪州后继续南下,年底到达岭南都督府所在地南海。第二年秋由广州坐船前往交趾,在途中遇见惊涛骇浪,“明月不归沉碧海”,死时年仅二十七岁。
消息传到长安,杨炯深感痛惜,他发现自己对王勃的嫉妒已经烟消云散,所以欣然同意为王勃的文集作序。他批评初唐文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高度肯定王勃拨乱反正的功绩。
被《滕王阁序》打动的人还有下旨把王勃赶出沛王府的唐高宗李治。据说他看完《滕王阁序》后想重用王勃,可是却传来王勃遇难的消息。他经常读《滕王阁序》,每次读完都感叹王勃的才气,可惜王勃的英年早逝,但是从不认为自己是罪魁祸首之一。
初唐四杰有几大共同点:小时候都是神童,都在王府做过侍读学士,几乎都坐过牢,最后都不得好死。王勃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这段话几乎是四杰的写照。卢照邻一生病痛缠身以致后来不能为官,干脆自号“幽忧子”,最后投水自尽。“幽忧”指深切的忧思,骆宾王在《在狱咏蝉》诗序里也提到这个词。
骆宾王因为写作长诗《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名扬天下,得到大臣裴行俭的赏识。这个裴行俭是个乌鸦嘴,他断言初唐四杰都难得善终,结果被他不幸言中。骆宾王在做了几任主簿之类的小官后,将近六十岁的时候竟被逮捕下狱,罪名是监守自盗。他在牢里写了《在狱咏蝉》为自己申辩,此诗入选《唐诗三百首》。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连用多个典故,西陆指秋天,南冠指囚徒,玄鬓指透明的蝉翼。《白头吟》是乐府曲名,古人常用来为自己喊冤。“那堪”有的版本写作“不堪”。“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意思是自己清正廉明,却无端被人诬陷。
这次坐牢让骆宾王对武则天更加反感。你武则天号称知人善用,却把我这个文坛领袖关在牢中。你不把我当人才,我就给你搞破坏。
出狱之后,骆宾王去幽燕一带军队幕府短暂栖身,对武则天的不满与日俱增。他用《易水送人》表达自己慷慨赴义的决心。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不久骆宾王被调往浙江临海,那里靠近他的家乡义乌,但骆宾王却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途经扬州的时候,遇见了英国公李勣的孙子徐敬业。李勣就是评书里的徐茂公,入唐后赐姓李。徐敬业认为自己是大唐开国功臣之后,世受国恩,对武则天偷吃“唐果”很不满,在扬州起兵造反。骆宾王为他写下著名的《讨武曌檄》。
和王勃继承了家族的天才相反,徐敬业显然没有遗传到祖父的军事才能。起义很快失败,但是骆宾王的檄文却千古传诵。骆宾王后来下落不明,很可能和徐敬业一样死于乱军之中。
《讨武曌檄》和《滕王阁序》堪称双璧。骆宾王的文采到了连敌人都佩服的地步,据说武则天看到檄文中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惊问“宰相怎么能错过这样的人才?”
这两篇文章的写作时间相差不到十年,十年之内接连诞生两篇足以光耀千古的强文,宣告大唐帝国武功之外,文治也大功告成。
骆宾王的死还有其他说法,流传最广的是灵隐为僧说,事出唐人孟棨的《本事诗》。据说扬州兵败若干年后,流放江南的诗人宋之问去灵隐寺游玩,口占一联。
鹫岭郁岹峣,龙宫锁寂寥。
可是怎么也想不出下一句。这时禅床上有个老和尚自言自语。
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
有了老和尚的提点,整首诗顺利完成。当晚宋之问在驿站反复吟咏,觉得老和尚的两句诗画龙点睛,决定改天再去请教这位高僧。可是当他重访灵隐的时候,老僧已经不知去向,询问其他和尚才知道原来续诗者竟是大名鼎鼎的骆宾王。
这个传说广为流传,其实并不可信。宋之问和骆宾王是朋友,不太可能相见不相识,而且宋之问贬官江南是武则天去世以后的事,那时朝野已经把骆宾王当作英雄,如果他还健在,肯定会引起轰动。不过也有人认为骆宾王继续潜逃是因为已经心灰意冷,不想再回到滚滚红尘。
初唐四杰因为恃才傲物,飞扬跋扈,当时以及后来很多人对他们评价不高。但杜甫一声断喝之后,再也没人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