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解读赏析
春雨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一
穿着素服惆怅躺卧新春之夕,白门客居诸事不顺情绪低迷。
隔着细雨遥望红楼备觉凄冷,云母烛光透出雨帘伴我独归。
春日将暮流年似水君门万里,拂晓醒来短暂相会梦也迷离。
玉般情意如何寄到你的身边,山高路远阴云密布一雁孤飞。
二
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祖籍怀州河内(今属河南),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郑州)。九岁,父亲去世,守孝三年。为了养家,帮人家抄书,给人家舂米,维持一家的生活。同时,他仍然坚持苦读,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功底。
十九岁,李商隐遇到人生第一个恩师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并在他的指导下写作社会流行的骈文。二十六岁,得到河阳节度使王茂元的赏识,娶了王茂元的女儿。这却触犯了当时“牛李党争”的大忌。
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属于牛党(领袖人物是牛僧孺),而岳父王茂元则属于李党(领袖人物是李德裕)。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宰相,比较有理想、有作为,提拔了包括王茂元在内的不少孤立无援的寒门后进,并削弱宦官的权力与藩镇军队的势力。后被贬崖州(今海南)。
令狐楚一派对李商隐颇为不满,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后来做了宰相,对李商隐从不加以援手。
令狐楚、王茂元先后卒,李商隐长期在幕府之中做事,给地方长官写公文和应酬的文字,以此为生。
公元849年秋天,李商隐赴武宁节度使(驻徐州)卢弘止幕下,任入幕以来最高职务“侍御史”。唐宣宗大中五年(851)春天,赏识李商隐的卢弘止在任上病逝。此时,李商隐的妻子王氏也病危,随后在春夏间病逝。这首诗当是作于春天卢弘止去世与王氏病逝之间。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李商隐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时代却没有给他实现的机会。他寄人篱下二十年,一生纠结于政治派别的苦痛中,始终过着辗转漂泊、远离家人的生活。公元858年病逝,时年四十七岁。
三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飘雨春日的自语,由于它在诗集中未系编年,如同李商隐众多扑朔迷离的无题诗一样,更给赏析增加了难度。
“怅”,是诗人的心理定位。一个“怅”字,表现出怅惘哀伤的感情格调,统领全篇惆怅的诗意。“怅望江头江水声”。
“卧”,是作者的物理定位。“卧”表动作,说明早上未起,将起未起之时。卧,必不是晚上,以李商隐诗心,不会把正常的动作,夜间之卧入诗。诗人习惯用这个字来表示自己那种无可奈何、身不由己的无力感:“有人惆怅卧遥帏”、“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一“怅”一“卧”,却是在生机勃发的“新春”,正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许外面寒冷,怕冷而不起床,欲起之时,所以着袷衣拥被而坐(或者卧)。
“袷衣”,即单衣。《说文》:“袷,衣无絮。”“白”,有寒冷的色调。“白袷衣”,是在床上仍着单衣,亦是初春乍暖还寒的样子。“白袷衣”,还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线索,这就是历代注家没有注意到它是指丧服。据元代马端林《文献通考》载:“拜陵则黑介帻,服无定色。举哀临丧,白袷单衣,亦谓之素服。”当然这是元代习俗,唐未必如此,姑存此待考。
“白门”,点出地点,而两用“白”字,不避重复,必实有其地,且愈显其冷。“白门”何在?历代注家没有达成共识,有金陵(今江苏南京)、徐州以及“男女幽会之地”几种说法。细察作者生平与诗意,此处“白门”似指徐州。
“青楼”,漆成青色的楼,为古代女子居处的通称。作为红楼实体前身的“朱楼”,在六朝时已出现在金陵石头城。南北朝时期谢脁有《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南朝时候富贵人家用“红楼”。“红楼”,当时富贵人家居住之所。林徽因曾考证,中国唐代建筑的外观与色彩,在木构部分一律刷红。在诗词中,红楼一词最早也是出现在唐诗。李白在年少漫游金陵时也写道:“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金陵已是处处红楼画梁雕栋的繁华之地,红楼是当时金陵豪富之家修建的豪宅。
“珠箔”,珠帘,以珠子串线,织组成帘。是用云母做出来的珍珠颜色的灯,蜡烛点在中间,常常是在有风雨的夜晚,因为它比较不容易被风吹灭。《红楼梦》里,贾宝玉去看薛宝钗,林黛玉也过去,临行点的灯就是这种“珠箔”。
“万里云罗一雁飞”。诗人虽身处逆境,也不甘沉沦,有这样一种精神。
四
在新春初至乍暖还寒时候,偏偏又飘起了细雨。诗人穿着单薄的白色丧衣,举哀临丧完毕回到寓所,不堪春寒,怅卧床上。
春雨细密,在灯光的映照下,雨丝犹如飘动的珠帘。春雨也是时间的表征,是“意多违”的触媒,是纷乱如雨的思绪。一生漂泊,好不容易安顿下来,赏识自己的幕主却遽然离世,而聚少离多的妻子也传来病危的消息,青年时期的好友令狐绚身居相位却始终带着对自己的误解不加援引。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怎能不感到十分的落寞与无奈。
回想起白天在幕府红楼送葬黯然归来,白衣与红楼,对比多么鲜明,触目何等凄凉。红楼隔雨,隔开的不只是空间距离,也是生死永隔。曾经赏识自己的令狐楚、王茂元、卢弘止都走了。
人去楼空,艳丽的红楼在春雨中显得如此冷漠。雨打在身上很冷,可是心上更冷。这“冷”是离别的怅惘,心境的寥落,前途的迷茫,更是相思的凄楚与绝望。
山高路远,天意难问。人间之路,再远亦能到达,可是黄泉路远呢?今年正好是不惑之年,年岁已长,还在跋涉。春日迟暮和“年岁之不我与也”的惆怅无法排遣,只有借助依依不舍的梦境相会才能稍慰思念。可是梦里关山万里,却难到达,何况醒来?
古人只要意气相投,就能解佩相赠。可是,“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自己就像失群的孤雁,即使解下佩玉封好书信,又能穿过层层云罗带去无奈而又无尽的思念吗?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春雨》由春雨生发,却不仅仅写春雨,伤春伤时更自伤身世,里面有李商隐的生命与精神,包含了他一生漂泊的全部感受。
五
由于情感方面的怅惘哀伤和表现手法上的惝恍迷离,李商隐诗素以难解著称。前人曾慨叹,“一篇锦瑟解人难”,“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李商隐的锦瑟,苏轼、黄庭坚、元好问、王士祯都搞不清意思。李商隐晚年编辑自己著作的时候,把这首诗置于卷首,看出对这首诗的珍爱。张采田说:“此为全集压卷之作。”有以诗代序的意味。
一篇《锦瑟》解人难,我们试用《春雨》来作解开李商隐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
正如《春雨》一会儿早上,一会儿下午,一会儿晚上,乃是一天到晚,甚至梦中,思念不停。《锦瑟》实跨春夏秋冬四季,为李商隐一生缩影。《春雨》是《锦瑟》的一面镜子。
李商隐在《锦瑟》中确实撷取了四季佳景,(四时心情)诗人诗心,于四季变化中殊为明显。
《锦瑟》是借瑟起兴,五十弦,显得弦声密集,“雨打湘灵五十弦”(《听雨梦后作》)。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有生命有感情的妻子已经死去了,但她生前弹过的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瑟还留在这里。
一弦一柱,代表音乐,以部分代全体。以音乐带到华年(过去)。都曾有过往的生命、感情和心灵。
《史记》说,五十弦是古制,不时尚,自己是不为世人所欣赏的,如同那个“不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的女子。
“华年”是最美丽的青春。以弦断比妻之亡逝。一说弦本来二十五弦(《庄子》、《淮南子》),因时间太久,已经断裂,故成五十弦。
自宋至清,大致有“令狐青衣”等十四种解读。近代以来,主要有“自伤身世”、“悼亡”二说。
“思华年”,显是追忆之作,这是总诗眼,下面分述少年、青年、壮年、暮年。写一生。
庄生,最突出的是有才,李商隐有自信,常以司马相如自比,虚负凌云万丈才。自比庄生,庄子是河南的,隐令狐绹教育李商隐。
“晓梦”,早晨的梦。在河南初会令狐楚的时候,从古文改学今文,是一个惘然。“晓梦”极言其短。“迷”,就是沉醉迷恋。“晓梦”,梦醒了,仕途无望。
卢弘止请他到幕府去做官,因为卢弘止同情他在秋天寒冷的书斋之中只能空空地梦蝶。“怜我秋斋梦蝴蝶”(《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梦蝶”在李商隐的诗中是代表对于仕途的一个梦想。“梦蝶”是秋天。
“春心”是春天。“望帝”,丢失故国;诗人,丢失精神家园。丢失爱人。望帝春心,隐四川,巴山夜雨。
春心,追忆过去,理想不泯。望帝春心,在四川幕府,巴山夜雨的时候,也是一个惘然;“春心”在李商隐的诗里表示相思、爱情。“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沧海,远。联系李德裕和《泪》,远贬海南。古人用沧海遗珠来比喻人才埋没。遗珠之叹壮年时。
沧海里边最美丽的珍珠,没有被人选择,所以哭泣,是失落的哭泣,被弃的哭泣。李德裕到海南,泪,青袍送玉珂,也是惘然;“沧海月明”是夏天。月明,冷。“沧海月明珠有泪”说的是李德裕死在崖州。崖州是浙江海边一个地方。沧海月明,心系李德裕。赏识李商隐的李德裕,远在天涯海角。
日,常指君王。玉,又可能是君子。蓝天日暖,短暂的京华美景美梦,已成往事。蓝天日暖,隐朝中时刻。“蓝天日暖”是冬天。初进朝廷,后长期为幕僚。在中国旧日的传统中,在中央政府任职是好事,外放到别的地方就算落拓江湖,何况是在地方做幕僚。
蓝田,在长安南,自己是宝玉,无人采,只有玉之精气上升。卞和怀玉,怀才不遇。暮年,一生怀才不遇。日暖,热。
先作此解,仍不自信,姑存于此。
六
江山不幸诗人幸,或许也正是这种纠结成就了李商隐诗的独特风格。
按照中国旧日士大夫观念,令狐楚算是李商隐的恩主,王茂元又是李商隐的岳父,都是最亲近的人,都得不到他们的谅解,这种怨恨,这种感情很难直接地写出来。
李商隐对于宦官,对于藩镇的不满,也不好直接说出来。对皇帝的不满更是不敢言。所以李商隐的诗晦涩难懂。
李商隐早年就有“欲回天地”的远大政治抱负,然而终其一生,都是为人幕僚。侧身迎送,精神上极其痛苦。
李商隐的诗有一种“内力”,有一种感动、吸引人的力量,类似牛顿的万有引力。
李商隐关心国家,关怀人民,可是平生没有一个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和杜甫一样,是出自肺腑的,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一样写出来。如果真正从打动读者的感发力量来说,李商隐才是真正继承了杜甫。
李商隐是由盛唐中唐的向外,转向晚唐的向内关键人物的决定性阶段。形式的完美说明艺术创作已经达到一个状态,必须在形式上作出改变,于是“词”的形式在民间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