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全集《为恶贼所劫失氎喻》译文赏析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百喻经全集《为恶贼所劫失氎喻》译文赏析

为恶贼所劫失氎喻

【原文】

昔有二人为伴,共行旷野。一人被[1]一领氎,中路为贼所剥,一人逃避,走入草中。其失氎者,先于氎头[2]裹一金钱,便语贼言:“此衣适可直一枚金钱,我今求以一枚金钱而用赎之。”贼言:“金钱今在何处?”即便氎头解取示之,而语贼言:“此是真金,若不信我语,今此草中,有好金师,可往问之。”贼既见之,复取其衣。如是愚人,氎与金钱,一切都失。自失其利,复使彼失。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修行道品[3],作诸功德。,为烦恼贼之所劫掠,失其善法,丧诸功德。不但自失其利,复使余人,失其道业。身坏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彼此俱失。

【注释】

[1] 被:同“披”,这里有穿戴的意思。

[2] 氎(dié)头:布衣的衣领。氎,细棉布。

[3] 修行道品:依据道品修行。道品,佛教修行三十七个品类。

【译文】

从前有两个人结伴,一同行走在旷野里。其中一人穿着一件木棉布衣,半路被劫贼抢了,另一人见势不妙,躲进了草丛中。那个被抢去大衣的人,曾在大衣的衣领里藏了一枚金币,便对贼说:“这大衣值一枚金币,我现在想用一枚金币来与你交换,怎么样?”贼问:“金币在什么地方?”这人就从衣领中取出金币给他看,还说:“这可是真金,你若是不信我说的,那边草丛里有一个很有经验的金匠,你可以去问他。”贼看见在草丛中的那个人,于是又把那人的衣服也抢了。像这样的愚人,衣服和金币都丢失了,自己损失了不说,还连累同伴也跟着遭劫。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他们努力修行各类道法,做了许多功德,然而贪恋外物引起的困惑,就像贼人一样把这些都掠夺走了,原来的善法没有了,各种功德也不见了。不但自身失掉了功德利益,还使他人也失掉了道业。等到生命终结之时,便堕于三恶道中。如那愚人一样,不但自己受到损失,还连累同伴也受损失。

【评析】

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言论而误导了别人,致使大家都受损害的例子很多,更有甚者还因此误了国家。故事中这个人的做法不是愚蠢,而是用心险恶。他自己遇险,还想着如何去连累和陷害别人,实在是可悲、可恶之极。

故事征引

婆罗门反害自己

释迦牟尼开始传教时,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麻烦,有时甚至遭到挑衅和人身攻击。但他凭借他的智慧、毅力和人格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克服挫折、化解矛盾。

有一天,释迦牟尼走在街上,遇到了一个愤怒的婆罗门。那个婆罗门非常仇视佛教,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他发现受世人尊敬的佛教开创者释迦牟尼后,一条毒计顿时涌上心头。

他蹑手蹑脚地绕到释迦牟尼背后,趁释迦牟尼不注意,抓起一大把沙土,就向释迦牟尼的头上扔去。

说时迟,那时快,就在沙土扔出去的一刹那,突然一阵风向婆罗门吹来,沙土反而向他自己飞来,洒得他一头,十分狼狈。

他想发作,但又无法开口,气得满脸通红。

街上的人看到刚才发生的一切,都盯着他、嘲笑他。面对这么多锐利的目光,那个婆罗门不得不低下了头,羞愧难当,恨不得找个缝隙钻下去。

这时,他耳边响起了释迦牟尼平静而洪亮的声音:“如果想污染清静的东西,或者想陷害心无杂念的人,罪恶反而会伤了自己。”

听了这番富有哲理的话,那个婆罗门顿时恍然大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害人不利己

从前,有一个地方由于大旱,粮食颗粒无收,就发生了饥荒。有一位僧人,背了一袋米前去救济无力度荒的穷人,路过一个村子,看天色已晚,就在这个村子找了个人家投宿了。这个人家主人是做木匠的有一子,已经十四五岁的样子,身体健壮,已经可以帮家人干些活了。

木匠因为在荒年没有人用工,所以闲在家里。今天遇到这个和尚,还背着一袋米,心中忽然生出歹心。木匠和妻子商议这事,妻子因为贪恋那一袋米,就答应天黑一起动手杀死这个和尚。可是,他们没有对儿子提这件事,他们想,儿子还年幼,要是说出去,就大祸临头了。

儿子呢,见家里来了个和尚,慈眉善目的,说话和气可亲,就跟和尚闲聊,等夜深的时候,儿子还不愿离开这个和尚,想听和尚讲更多因果报应的故事,就这样,夜里两个人躺在一张床上睡下了。

到了二更时分,木匠拿着利斧溜进了和尚落脚的房间,在黑暗的掩护下,他悄悄摸到和尚的床边,隐隐看见一个人正睡得香甜,木匠手起刀落,把那人的头砍下来了。木匠急忙叫妻子过来看,妻子举着蜡烛,过来定睛一瞧,一下子晕过去了,原来那人不是和尚,是自己的儿子。

和尚因为在木匠家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半夜起来拉肚子,刚好躲过了一劫。当和尚后来明白这个凶杀案是为了自己背的一袋米时,不住地摇头叹息:“贪念一起,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