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墓园》作品分析
法国著名诗人、后期象征主义*文学运动大师保尔·瓦莱里*的抒情长诗。长诗每节6行,共24节。1916年动笔,1920年发表,引起法国诗坛的强烈反响。这首诗,饮誉国外,译成了各大语种。收入了各种诗选。
这首诗原用过古希腊抒情诗人品达罗斯在《特尔斐的巫女》中的两行诗作为题辞:“不,亲爱的灵魂,别期望什么无限(永恒)的生命,/而相反要穷尽你从现实里所能完成的一切。”这个题辞恰恰是《海滨墓园》的最好的注脚。《海滨墓园》通过对绝对静止和人生变易的对立的描写,指出“人生并无智性的纯粹,人死后并无个人的存在,因此肯定现世,肯定介入生活的风云”。(卞之琳)。这首诗可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节:礼赞大海和太阳。第二部分,第5-8节:写人生的短暂和多变。第三部分,第9-13节:一反基督教教义和传统,认为人死是个收场,墓国是他“喜欢的地点”,而且死也在变。第四部分,第14-20节,说明一切将“永远不再”,基督教的“不朽说”纯属谎言。诗人指出美女的“尖叫”、“明眸皓齿”、“湿漉漉的睫毛”、“迷人的酥胸”、“满脸红晕”、“最后的礼物”、“都归了尘土,还原为一场春梦”,甚至“蛆虫”早已“织丝在原来泪涌的眼眶”。这一部分是诗的抒情高峰,是全诗的精英。最后是第五部分,表现诗人要从书本和沉思中解脱出来,面向生活,投入未来的勇气。他不再相信齐诺的“飞箭不动说”(意谓飞箭在每刹那都在射程的一点上,行动等于零,零加零仍是零)和“阿基利永远追不上乌龟谕”(是说追者在每一时间的区分里必须先达到被追者同时起步的起点,而这永远是不可能的)等否定生命,否定运动的学说。而要“起来!投入不断的未来”,“奔赴海浪去,跳回来一身是劲”。长诗否定灵魂不灭和不朽说,主张介入现世,寓得于失,这种思想,在现在看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长诗思想和艺术的特点是:一、它的思辩性。诗中充满了辩证法,这里,动与静,生与死,有与无,虚与实,明与暗,爱与恨,得与失,今生与来世,现在与未来等多种对立的形象与意念交叉着,编织了这首长诗纷繁而又明晰的艺术结构。尽管诗中的辩证法,是唯心的。二、它的多义性。长诗中的某些词汇,意念,具象,其意义往往是多层次的。例如第一节的“白鸽”,可指真的鸽子,也可引申为白帆,还可以理解为“圣像”的象征,墓碑上的雕象等等。这种词汇、形象、意念的多义性现象,在长诗中随处可见。三、它的音乐性。《海滨墓园》是一首严谨的格律诗。它每节6行;每行十个音节(卞之琳的译诗,每行均译为五个音步,四顿与原文大体相当);十个音节均是“行中大顿”(即在第四音节后有一较明显的停顿);韵律为aabccb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