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鉴赏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醉翁亭记》鉴赏

作者: 毛炳身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4)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6)。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7),起坐而暄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8),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宋代的亭台楼阁记独树一帜。佳作甚多,蔚为大观。《黄冈竹楼记》、《岳阳楼记》、《沧浪亭记》、《超然台记》、《快哉亭记》……在这一长串著名的“记”中,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可谓一枝特秀,光采照人。

庆历四年(1045),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失败了,许多参与“新政”的官吏均遭贬谪。欧阳修起初被借故派往河东,后又调到镇州(河北正定),次年又被人诬谤贬到滁州任太守。《醉翁亭记》这篇诗美淳厚的华章,就是他到滁州的第二年(1046)写的。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山光水色,恬静安谧,地僻事简,民风淳朴,欧阳修对它充满了浓浓的情谊。

滁州西南有一座琅邪山,这里树木繁茂,泉水叮冬,野花怒放,禽鸟叨啾,风景极其娟丽迷人。欧阳修经常邀宾朋往游,赏景赋诗,投壶对奕,饮酒行令,激情洋溢,兴味盎然,陶醉在山光水色之中,忘掉了遭贬的痛苦与羞辱,索性连自己的年龄和身份也忘却了。他还在环境最为佳盛之处修建了一座醉翁亭,春夏秋冬,朝朝暮暮,抒怀寄情,留连忘返。

关于本文的主旨,许多赏析文章都引用文中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结合写作背景,指出这是一篇官场失意后的寄情山水之作,就是要在山水之乐中忘掉其它方面的不乐,“它的热闹之中有着难言的寂寥。”我认为,这只是《醉翁亭记》思想的一个方面,它的内涵或者并非全在这里。历史记载,欧阳修初到滁州之时,由于赋税沉重,年成不好,人民生活十分贫困,没有一点生气。欧阳修到滁州后,减轻赋税,使百姓安心农业生产,加上老天相助,第二年,便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市上熙熙攘攘,人们容光焕发。正是在这国泰民安的情况下,才有滁州人民倾城出动,跟随太守游山玩水的动人场面。作为一州之长的欧阳修,面对着眼前的“大好形势”,谁能说他的欢乐不是真乐,他的陶醉不是真醉呢!《醉翁亭记》可以说是对自己政绩曲折隐晦的褒扬。

《醉翁亭记》在艺术上很有特色。结构缜密是一大优长。通篇围绕一个“乐”字来写,第一部分主要写亭,落脚于乐。第二部分重点记游,突出在乐。朝暮之乐、四时之乐,游山之乐,野宴之乐,以至最后写禽鸟之乐。首尾呼应,严谨完整,不落窠臼,别具一格。

通常把《醉翁亭记》看成一篇散文,其实它的语言完全是诗化了的。简洁是诗化的第一特征。“环滁皆山也。”开头五字何等突兀,又是何等气势!据朱熹说,有人买到这篇文章的初稿,开头叙四方之山,有数十字,后均删去,唯留此五宇。朱子赞为“改到妙处”,知文之论也。再如写一年四季,每句仅用一个短句,抓住特点,高度概括,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节奏鲜明、声韵谐美是诗化的第二特点。本文骈散相间,融为一体,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其对偶富于变化,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也”字的运用是诗化的第三个特点。《醉翁亭记》短短五百余字,竟然用了二十一个“也”字,贴切准确,十分了得。文中深厚的感情,简浩的叙事,生动的写景,巧妙的议论,都与这个“也”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当我们朗读《醉翁亭记》,不能不感叹:“也”者诗也!综上所述,我看它即今世所谓的“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