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修伍德,查理斯托波作品分析
【生卒】:1904—
【介绍】:
英国表现主义*戏剧家、小说家。生于英格兰柴郡一个军官家庭。1924-1925年在剑桥大学学习。1925年辍学后开始写作。1928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阴谋家》。1928-1929年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学医。1930-1932年赴柏林学习德语并教授英语。这期间,他以德国社会生活为题材写了两部小说《诺里斯先生换火车》(1935)、《再见吧,柏林》(1939)。30年代中期,他与挚友W.H.奥登合作写了《攀登F6高峰》(1937)等三个剧本。1938年与奥登一起访问我国,写游记《战地行》(1939),对我国的抗日战争表示同情和支持。从此声名大震。1939年与奥登一起赴美定居。在美期间,曾为好莱坞写过电影脚本,间或也在大学任教。1946年取得美国国籍。到美国后写的小说有《紫罗兰姑娘》(1945)、《夜晚的世界》(1954)、《单身汉》(1964)、《河畔相会》(1967),自传《克里斯托夫和他的族类》(1976)等。他此外的作品还有小说《纪念碑》(1932)、《普斯特·维奥莱特》(1945),自传体小说《狮子和影子》(1938)。1944年还曾与一印度人合译过《薄伽梵歌》。
衣修伍德的作品表现在苦海中沉沦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人的异化是他作品中常出现的主题;他还常常写“瑜珈”和同性恋;他一般只表现事物本身,对事物不加评论,诚如他自己所说:他只“是一部快门开着的照相机,完全被动,只记录,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