堀田善卫作品分析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堀田善卫作品分析

【生卒】:1918—

【介绍】:

日本战后派*小说家。青年时喜欢法国波德莱尔*、兰波*等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由写诗开始步入文坛。1945年,被国际文化振兴会派到我国。在上海的战争和日本战败的现实体验,是他成为作家的重要因素,奠定了他文学创作的方向。

战后,首先以上海生活为题材写了《在波浪之下》(1948)、《丧失祖国》(1950)、《齿轮》(1951)等小说。《齿轮》以上海革命运动中的一中国人为主人公,描写了一个被组装在政治齿轮组中的一个中国特务形象。朝鲜战争爆发后,发表了成名作《广场的孤独》*(1951),描写一个知识分子在战争冲击下的危机感。之后,发表了两部以中国为题材的长篇。一是《历史》(1952)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了一个被留用在上海,挟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斗争之中的日本知识分子。另一个是《时间》(1953),以南京大屠杀前后,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笔记形式,写出了他留在日本占领下的南京,暗中与中国军队联系的每一天。通过主人公——战士、反抗者的思索,深广地表现出对世界、民族、文化、战争、人的思索,同时,也是用日本占领下的南京,来影射美军占领下的日本的许多现实问题。之后,发表了《纪念碑》(1955)、《海啸之底》(1955)等大作。

他的作品具有战后派作家的共同特点,追求处于紧张状况下的自我。这更有自己的独特性,即在文学作品中生动地表现了各种国际政治现象,所以被称为“国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