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原慎太郎作品分析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石原慎太郎作品分析

【生卒】:1932—

【介绍】:

日本当代作家、政治家。生于兵库县神户市。中学时代他爱好足球,热衷于油画。1952年入一桥大学社会系。1954年在前辈伊藤整*等人的援助下恢复了该校停刊的《一桥文艺》。在复刊第一期上他发表了处女作《灰色的教室》。1955年以《太阳的季节》*应征文学界新人奖,一举中选,并因此获得1955年第34届芥川奖。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流行作家。其他作品还有:《处刑的屋子》(1956)、《龟裂》、《青年之树》(1959)等。石原慎太郎以其经历和《太阳的季节》*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倾向,表明了与战争几乎没有什么相关的纯粹意义上的战后派*的出现,为日本战后的文学史、社会史划出了一条分界线。《太阳的季节》作为文学作品引起了褒贬不一的争议。持批评态度的或认为虐待女性而后又后悔的情节太俗套,或抨击主人公违背传统道德的生活方式。著名评论家吉田健一指出作品的低俗性,“这部作品一览无余地描写了近来在街头常可以见到的那种四肢发达、大脑空虚、一副痴呆相的青年人。”肯定这部作品的观点认为,在思考过剩的战后日本,强调行动的这部作品功不可没;对于日益钻进象牙之塔而置广大读者于不顾的纯文学,《太阳的季节》具有十足的警喻意义。这部作品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以及对作者本人的反馈影响,却成为战后日本文学史上具有象征性的事件。由于新闻传播媒介的大肆渲染、介绍,作者一下子成为一颗文坛新星。“太阳族”这一流行语随之产生,专指这些行为不检点,没有人生目标,而又渴望行动的青年。借助新闻传播媒介的力量,石原进入影视界,甚至导演电影,还从事戏剧活动,后来进入政界,当上国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