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作品分析
【介绍】:
日本“作为人”派*作家,出生于爱媛县一个偏僻山村,1954年考入东京大学法文系。在校期间,酷爱法国作家萨特*,几乎通读其全部作品,在他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曾于《东京大学新闻》发表短篇小说《奇妙的工作》(1957),引起社会的关注。同年又发表短篇小说《死者的奢侈》。1958年发表《饲育》获芥川文学奖,从此作为学生作家而步入文坛。1959年大学毕业。1960年曾随日本文学家代表团访问我国,在上海受到毛主席接见。回国后逐渐增加对政治问题的关心,发表了《十七岁》、《政治少年之死》(1961)等小说,揭示了天皇制在日本近代思想形成中的作用。1961年去苏联、欧洲旅行,曾与存在主义*者萨特会面。自1962年起,先后发表《来迟的青年》(1962)、《喊声》(1962)和《日常生活的冒险》(1964)、《个人的体验》(1964)等。1965年访美。后来,发表长篇小说《万延元年的足球》(1967)、《洪水涌上我心头》(1973)等。
大江是一位几乎同战后日本经济同时崛起的新作家。他早期的作品主要以反对美军占领,反对“日美安全条约”和表现战后青年的颓废苦闷为主。这一类作品收入《死者的奢侈》集里。大约从六十年代起他对美国存在主义*作家诺曼·梅勒*产生共鸣,也认为二十世纪文学作品剩下的主题只有“性”,从而发表了《性的人》(1963)等小说。大江六十年代以后的作品反映了许多重大社会问题,如“公害问题”及“核武器问题”等。他从人道主义出发,用人性论观点描写公害及核武器的可怕性,对受害者予以极大的怜悯和同情。这一类作品主要有《同时代游戏》(1979)、《洪水涌上我心头》等长篇小说以及《广岛札记》(1964-1965)等随笔。他后来的作品,大多比较悲观,认为人类每时每刻都面临着被毁灭的危险,如《洪水涌上我心头》这部作品,在创作手法上参考了《旧约全书》中关于洪水传说部分,反映的是在日益加剧的公害和核武器的威胁下,人类已日暮途穷、无法生存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