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浅妄书》译文与赏析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容斋随笔·浅妄书》译文与赏析

浅妄书

浅妄书

【原文】

俗间所传浅妄之书,如所谓《云仙散录》、《老杜事实》、《开元天宝遗事》[1]之属,皆绝可笑。然士大夫或信之,至以《老杜事实》为东坡所作者。今蜀本刻《杜集》,遂以入注。孔传《续六帖》[2],采摭唐事殊有功,而悉载《云仙录》中事,自秽其书。《开天遗事》托云王仁裕所着,仁裕五代时人,虽文章乏气骨,恐不至此。姑析其数端以为笑。其一云:“姚元崇开元初作翰林学士,有步辇之召[3]。”按:元崇自武后时已为宰相,及开元初三入辅矣。其二云:“郭元振[4]少时美风姿,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婿,遂牵红丝线,得第三女,果随夫贵达。”按:元振为睿宗宰相,明皇初年即贬死;后十年,嘉贞方作相。其三云:“杨国忠盛时,朝之文武争附之以求富贵,惟张九龄未尝及门。”按:九龄去相位十年,国忠方得官耳。其四云:“张九龄[5]览苏颋文卷,谓为文阵之雄师[6]。”按:颋为相时,九龄元未达也。此皆显显可言者,固鄙浅不足攻,然颇能疑误后生也。惟张彖指杨国忠为冰山事,[7]《资治通鉴》亦取之,不知别有何据?近岁,兴化军学刊《遗事》,南剑州学刊《散录》[8],皆可毁。

【注释】

[1]《云仙散录》:又名《云仙杂记》,旧题后唐冯贽撰,内容多从它书摘抄唐五代人士轶闻轶事。《老杜事实》:亦称《杜诗事实》,已轶。《开元天宝遗事》:内容多采民间传闻,记录唐玄宗时宫廷内外风俗习尚,事多失实。[2]孔传《续六帖》:宋人孔传为白居易《六贴》所撰续书,仿《北堂书钞》例,杂采成语故事。[3]步辇之召:皇帝派车去召见。[4]郭元振(656—713),唐朝将领。名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北)人。据《旧唐书》记载,少有才智,18岁举进士,任通泉县尉。[5]张九龄(678—740):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曲江集》。[6]文阵雄师:文坛上成就杰出者。《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上自战国,下迄五代,采用正史杂史约三百五十种,取材颇为谨慎。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7]指杨国忠为冰山事:意指杨国忠借杨玉环得宠而发达,其荣华宝贵就像冰山一样,一旦太阳出来,就融化了。[8]兴化军学刊《遗事》:指闽莆田一带学舍刊本。南剑州学刊《散录》:指闽南平学舍刊本。

【译文】

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许多浅薄荒诞的书籍,比如有《云仙散录》、《老杜事实》、《开元天宝遗事》等等类如这样的书籍,都是可笑至极的。但是仍然有一些士大夫们相信这些书的内容,甚至有些人认为《老杜事实》的作者就是苏东坡。现如今四川刻制的《杜集》,竟然把《老杜事实》为东坡所作者这件事写进了注释。孔传的《续六帖》,在采集唐朝史事这件事情上做了不少贡献,然而却把《云仙录》中的故事记载在了里面,这简直就是玷污了自己的书。《开天遗事》假托是王仁裕写的,王仁裕是五代时期的人,虽然文章缺乏气概,但也不至于写出这么不济的文章吧。暂且分析以上几件事情,就当笑话吧。第一件事,说的是:“开元初期姚元崇做了翰林学士,皇帝曾派车召唤他。”考察得知:姚元崇在武则天时期就已经成为宰相,到开元初期已经是第三次当宰相了。第二件事是:“郭元振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英俊潇洒、风度翩翩了,宰相张嘉贞想要让他作自己的女婿,于是就把他的第三个女儿和郭元振牵红线,果然跟着丈夫富贵发达了。”考查之后才知道:郭元振在睿宗时期做过宰相,明皇初年就被贬官过世了,十年之后,张嘉贞才当上了宰相。第三件事是:“杨国忠得势的时候,朝廷的文武百官都着想要地依附他,以谋求荣华富贵,唯独只有张九龄没有登门拜访过。”考察之后得知:“张九龄辞官十年之后,杨国忠才得到了官职。”第四件事则是:“张九龄浏览了苏颋写的文章时,评价说:苏颋算得上是文坛上不可多得的人才。”考查之后发现:“苏颋当宰相的时候,张九龄还没发达呢。”这些都是明白的事实,轻易就可以看出错误,因此浅陋得都不值一驳,然而这也颇能迷惑误导后生晚辈啊。对于张彖说杨国忠的富贵和权势像冰山这件事,《资治通鉴》也记载了这种说法,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证据呢?近几年,兴化军官刊刻印刷的《遗事》,南剑州官刊刻印刷的《散录》,都应该毁掉。

【评析】

在这篇文章中,对于民间流传的一些浅薄荒诞的书籍给予了抨击和揭示,对那些书籍里有的虚假的论述,我们应该予以否定,我们应该有据理论证的精神,而不是一味地服从书中所有的内容。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做什么事都不能盲从,应该用科学的事实说话,一切真实的事实都不是我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有着科学的证明和依据的。达尔文曾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文章中列举的四个错误的故事,都是有事实和内在规律证明的。总之,这篇文章警戒我们:要实事求是,用科学角度认知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