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作品分析
【介绍】:
奥地利著名的神经病学家和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所以精神分析学派,又被称为弗洛伊德主义。他的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释梦》、《性欲理论三讲》、《心理分析导论》、《超越唯乐原则》、《文明和它的不满》、《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自我与本我》、《摩西与一神教》等。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心理学说,对传统心理学起了巨大影响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决定于某些主观的心理因素——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这些本能和欲望来源于儿童时期就已经产生的性的欲望和渴求。在早期,他认为,人的心理是由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等三个系统组成的。在晚期,经过修正他提出了“人格”论。他认为,人的个性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种结构组成的。“本我”是一个最原始的、无意识的结构,它是由遗传的本能、欲望组成的,是心理能量的贮藏器。“自我”是一个意识的结构,是处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居间者。“自我”建立防御线,同时用各种防御机制来压抑和排除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超我”是一个由父母和“师长的指示”所形成的结构。由“超我”引起的心理状态的紧张是作为恐惧感和罪过感而被感知的。在正常的场合下,这三种结构是处于相对的平衡中,而在神经病的场合下这种平衡关系就受到破坏。在早期理论中,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自卫本能和生殖本能。后来,他把本能重新分为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他认为,当人的本能、欲望不能得到直接满足的时候,便产生升华,这时性欲便转向其他的道路来发展。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是他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他的一切精神表现产生的根源,也是人类一切社会行为的基础。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类的历史是由“爱罗斯”(代表“性”的本能和欲望)和“腾纳托斯”(代表“死亡”的本能和欲望)之间的斗争所决定的一种特殊的有节奏的戏剧。战争是由死亡的本能所决定的,因而是不可避免的。
弗洛伊德学说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产生后,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有人称他为“心理分析之父”。后来发展起来的多种多样形式的弗洛伊德主义使它的影响愈来愈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中。许多现代派作家受到弗洛伊德夸大性动机观点的消极影响,醉心于“恋母情”、同性恋、乱伦、打胎及种种性变态的描写,他们甚至宣称“性革命”是现代文学变革的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一些批评家也是从性潜意识出发去解释古典和现代文学中主人公行动的动机。从表现主义*、荒诞派*和黑色幽默*等流派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弗洛伊德关于意识在头脑中自由流动的论点为现代意识流*小说奠定了心理学基础。在西方认为,弗洛伊德学说开始了心理学与文学艺术的联系。他曾用他的精神分析学说*解释文学艺术问题。他把艺术的功能和梦的功能相比拟。断言“一篇作品就象一场白日梦一样”,这就否认了文学艺术的现实生活基础。在他看来文艺创作只能从个人心灵中寻找根源、甚至提出艺术是人的性本能的升华。鲁迅曾对这种“泛性论”给予有力的批判:“弗洛伊德恐怕是有几文钱,吃得饱饱的罢,所以没有感到吃饭之难,只注意于性欲……”(《鲁迅全集》第4卷,第359页)。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西方现代文艺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超现实主义*是较早接受精神分析学说的流派之一。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1917年写的小说《断头诗人》就是超现实主义的。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作品《记忆的永恒》,描绘了一个产生错觉的痛苦的梦境世界,画面上是转体的扁平挂表从树枝上、在表匣边缘滑下,落到一个形体歪曲不堪的人头上。面对这个画面,达利自己说:“我毫无选择地、尽可能准确地记录下我的无意识……表达弗洛伊德的打开的这一黑暗世界”。
本世纪二十年代精神分析学理论传入我国,并在医学、心理学和文化艺术领域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