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才《一路雷霆》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王慧才《一路雷霆》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作者: 王慧才

【作家简介】彼得·亚伯拉罕姆斯(1919— )是当代南非著名作家,被誉为“南非文坛的两颗巨星”之一。生于约翰内斯堡黑人居住区弗里德多普。父亲是埃塞俄比亚人,母亲是有色人。他从小生活困苦,9岁外出做工,备受艰辛。20岁时被迫远离祖国飘泊英、法,1957年后才定居牙买加。作为一个混血儿,在社会深受歧视,他对有色人遭受的歧视与迫害有切肤之痛。他的作品突出地表现了反对种族主义的精神。

亚伯拉罕姆斯很小就开始创作。早期他写过几百个短篇,但大多散失。1941年,他将剩下的小说在美国汇编出版,名为《黑暗的圣经》。早期他还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城市之歌》。这些小说以文笔犀利、隽永而受到文坛重视。1946年发表长篇小说《矿工》使他一举成名。《矿工》以一个到“黄金城”矿井谋生的青年农民的悲惨遭遇为题材,反映了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给黑人带来的灾难。长篇小说《野蛮的征服》(1950)写历史上同英国人英勇斗争,捍卫自己独立的布尔人,变成了野蛮的征服者,对非洲当地人民残酷统治的故事。还有自传体小说《自由的故事:非洲的回忆》(1954)描述作者在约翰内斯堡22年之久的贫民窟生活,反映了南非人民的苦难,抨击了殖民主义的罪行。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夜深沉》(1965)、《该岛今日》(1966)等。《一路雷霆》(1948)是其代表作。

亚伯拉罕姆斯的作品反映生活面比较广阔。他揭露了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暴行;描述了黑人、有色人遭受的迫害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提出了各民族平等、自由的主张,充分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主张。

他在艺术上以描写的真切动人与浓郁的抒情色彩而独树一帜。

《一路雷霆》,温小钰、李尧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内容提要】兰尼告别开普敦及女友塞荔娅,带着文学学士的头衔回到家乡。一踏上家乡的土地,他就被白人无端地侮辱、殴打。“这就是南非!”他悲哀地想。斯太威尔德,这个有色人聚居的小镇,肮脏、赤贫,充斥着物质与精神的贫困。兰尼要在这里开办一所学校,帮助乡亲真正地生活。母亲和乡亲们热烈地欢迎他,为他举办篝火晚会。在山上,他邂逅了白人姑娘莎丽·威勒尔。

比格庄园的主人戈尔特·威勒尔让瘸子沙姆叫兰尼去庄园辱骂,说他办学是忘了自己的身份。兰尼回答说:“我们不是奴隶。”戈尔特威胁说,他将为此吃尽苦头。在兰尼回家的路上,两个人将兰尼打倒在地后,溜掉了。莎丽闻声跑来,为他洗掉血迹。她奇怪地想,自己居然与一个有色人建立起平等关系。

兰尼思想上受到的折磨甚过肉体的痛苦。他与黑人马科、犹太人伊萨克热烈地讨论起种族压迫、白种人的精神文化侵略;讨论犹太人、有色人、黑人如何摆脱精神上的桎梏。兰尼被马科的学识与辩才所震撼。告别马科,他从山上久久地凝视自己的村庄。一阵寂寞之情向他袭来。他需要向一个人倾诉。他竭力去想塞荔娅,但是内心却盼着莎丽·威勒尔。伊萨克告诉过他,莎丽是戈尔特的穷亲戚,刚来庄园几个月。

兰尼的妹妹梅珀儿在比格庄园帮佣。莎丽借口把她叫到卧室,仿佛不经意地问起兰尼的一切。听说他有一个漂亮的女友,莎丽感到烦恼不安。

梅珀儿的男友、人类学者托尼来向她告别。他视梅珀儿为小妹妹,但梅珀儿却爱上了他。梅珀儿伤心欲狂。菲艾达大婶安慰她说,自己受过更大的打击:“很久以前,我爱上一个漂亮、强壮、有文化的有色人。可他却爱上了比格庄园的白人姑娘,另一个莎丽。为此白人老爷几乎杀了他。这爱情直到现在仍旧折磨着我……”她说的男人就是疯沙姆,一个身体扭曲得不成样子,一瘸一拐的残废人。

梅珀儿向兰尼述说自己的苦闷:“那个白人让我懂得了我是一个和任何别人同样好的人”。“在内心我是一个自由女人、可是在形体上我却是一个奴隶般的女子。”她求兰尼帮助她悄悄离家。兰尼答应了。

兰尼内心十分不平静。不仅为了妹妹的不幸,也由于自己受的熬煎。昨晚他与莎丽在山岗上相遇。他俩彼此感受到亲近与温暖。但莎丽的一句玩笑使他觉得自尊心受到了嘲弄,他发了火。尽管他们相互道过歉,但一想到莎丽是个白人姑娘,心里就痛楚难言。肤色的障碍,使他们永远不可能结合。只要发现他俩在幽会,学校也会完蛋。他决心不再见莎丽了,但感情却在内心深处拼命挣扎。四天四夜,他避开那座山岗。这天下午,他走进犹太人的小铺,莎丽正好回过头来。一刹那,世界消失了,仿佛只剩下了他俩。莎丽的目光在说:我一夜又一夜地等你。兰尼在心里命令自己:记住你是个有色人。他让自己去想塞荔娅,可是莎丽却在他内心深处。

疯沙姆又发疯了,只有对莎丽的回忆可以抚慰她。菲艾达克制住内心的伤痛温柔地向沙姆叙述莎丽的可爱。沙姆渐渐平静下来,清醒过来。他告诉菲艾达,兰尼和莎丽在相爱,同样的悲剧重演了,正是这使他极度不安,才发了病。

山谷里,兰尼和莎丽紧紧拥抱,忘记了一切偏见、束缚与危险。她将兰尼带回庄园,二人挤进一张餐室的摇椅,沉浸在幸福之中睡着了。外边响起了人声与脚步声,沙姆机灵地应付着。莎丽心里明白,沙姆保护了他们。

莎丽到农庄的另一头去看望神秘的老祖婆,要去弄清另一个莎丽的秘密。老祖婆告诉她,莎丽因为爱上了有色人沙姆,被戈尔特毒死了。老祖婆因同情莎丽,也被赶出了庄园。她还说,她儿子老戈尔特在斯太威尔德还有一个孩子。

塞荔娅来度假,知道兰尼爱上了别的姑娘,很伤心。临走前她请求莎丽离开兰尼:你是白人,这事不会有好结果。

马科也劝告兰尼说,他们的爱情会导致麻烦、迫害与不幸。为了乡亲们,为了未来,兰尼应离开此地。伊萨克告诉兰尼,他的父亲就是老戈尔特,他与莎丽有血缘关系。兰尼痛苦地喊道:“这是谎话!”在母亲处证实了老戈尔特是自己的父亲,他丧魂落魄地来到比格庄园告诉莎丽这一消息。莎丽温柔地回答说:“那没有关系,我身体里没有一滴威勒尔家族的血液。”兰尼松弛下来,啜泣着:“我以为要失去你了。”莎丽说:“你永远不会失去我。”黑暗中他俩紧紧拥抱。

莎丽约兰尼一块去拜访老祖婆。她的仆人汉娜向他俩讲述另一个莎丽与沙姆的故事。得知戈尔特残酷地毁坏了沙姆,莎丽吓得透不过气来。他俩决定明晚逃离此地到葡属东非去自由地生活。深夜,母亲还在等待兰尼。她为与老戈尔特的关系被儿子知道而忐忑不安。兰尼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爱怜。她告诉儿子,菲艾达来报过信,戈尔特已经注意上了莎丽,叫他俩特别小心。

漫长的一天终于过去了。到了约定离开的时刻。沙姆一瘸一拐地陪着莎丽偷偷走出庄园,去与兰尼会合。一想到明天新鲜的、自由的生活即将开始,莎丽激动万分。兰尼向她跑来,紧紧握住她的手。他俩并肩走着。突然戈尔特及其管家威尔金出现在前面。决不能让他们伤害兰尼!这念头像闪电一样掠过莎丽脑际。她要为他而斗争,而牺牲。戈尔特一边命令威尔金骑马去招呼人带上枪来,一边恶狠狠地威胁着扑向兰尼。多少年内心的压抑、忍受的侮辱从兰尼心底进发出来:“你还不知我是你的兄弟吧?好,我告诉你,我也是你父亲的儿子。”戈尔特死命卡住兰尼的脖子:“我不杀你,我要把你捏得半死不活,然后我就踢你”,“一直把你踢得像沙姆那样。人们现在都叫他疯沙姆。可当初他像你一样,以为他配得上一个白种女人”,“我踢他,他就像畜牲一样走路,那也就是你的下场。”兰尼用尽力气也挣脱不开。疯沙姆奔过来,用他那只好胳膊像老虎钳似的夹紧了戈尔特的脖子。戈尔特松开兰尼,与沙姆扭打。他掏出匕首朝沙姆刺去,一次,两次,终于匕首从他手中落下。一会儿,沙姆慢慢站起来又跌倒下去。二人都死了。兰尼强忍悲痛,踉踉跄跄地骑上戈尔特的马奔回庄园。他身后,威尔金带着一队人骑马追来。莎丽端着枪站在饭厅,见是兰尼,呜咽着扑向他:我要打死戈尔特。兰尼说:“快把枪给我,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打退他们。”他让莎丽赶紧离开。莎丽坚决地说:“我要跟你在一起。”他又拿来枪支和弹药,瞄准了,打了一枪。枪声打破了夜的寂静。

全村的有色人惊慌地聚在一起,倾听着夜空中回荡的枪声。菲艾达抱着沙姆的尸体走来,愤怒地告诉人们枪声的原由。兰尼的母亲和乡亲们吓得目瞪口呆。人们跟着牧师跪下来。只有马科的声音和着枪声响起:“他们相爱,这就是他们所干的一切……仅仅跪下祈求上帝是不行的……他们正在肩并肩地抗争,因为他们的爱情被看成一种罪恶……

突然,枪声停止了,山谷一片寂静。

【作品鉴赏】《一路雷霆》通过一个有色青年和一个白人姑娘相爱而惨遭屠杀的惊心动魄的悲剧,尖锐地谴责了种族主义政策,深刻地揭露了在种族歧视与种族迫害下南非有色人与黑人的深重苦难与悲惨命运,并指出他们必须战斗,才能改变奴隶的地位,争得自身的自由与解放。

小说塑造了一个十分丰满而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有色青年兰尼。他是斯太威尔德第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并取得学位的青年。他主动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生活,抱着强烈的责任感返回故乡。为了帮助同胞像人一样生活,他尽全力办起了第一个有色人学校,相信“文化将会使他的同胞解放出极其巨大的新生力量”,从而使家乡摆脱愚昧与贫困。兰尼高傲而且敏感,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他庄严地告诉莎丽:“我们要自由,我们不愿意认为由于皮肤发黑就该低人一等。”然而,在南非,“肤色界线”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精神藩篱。白人以其“天然优越”凌驾于有色人种之上并保有在肉体上、精神上任意践踏他们的特权。白人尤其不能容忍像兰尼这样受过教育,有独立精神的有色人。所以,兰尼一踏上故乡土地就两次遭受毒打。尽管兰尼奋力保卫着作人的尊严,但是一开始他并未想到与白人斗争。在遭受凌辱后,他心中沉重的悲哀甚于愤怒。在兰尼身上,也不自觉地流露出种族偏见造成的阴暗心理与思想束缚。是与白人姑娘莎丽的相恋,使他彻底打碎精神枷锁,成为一个勇猛的斗士。

当战胜了自我,获得内心真正自由的兰尼勇敢地与莎丽相爱时,就宣布了对种族主义的有力挑战!种族、肤色、民族的障碍,丑恶、狭隘、卑鄙统统被他俩一扫而光。他们不再是白人和有色人,而只不过是相爱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但是,白人统治者决不会容忍他们相爱。戈尔特又企图像30年前对付沙姆与另一个莎丽一样,用极为残忍的手段来对付他俩。但是历史毕竟在发展,兰尼与莎丽坚定地拿起武器斗争,最后与戈尔特及其打手同归于尽。

男女主人公壮烈牺牲了。他们用鲜血保卫的决不仅仅是爱情。这个悲剧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于爱情之上。他们肩并肩地抗争,用生命作代价,捍卫着人的尊严、自由与种族的平等。尽管他们的斗争失败了,但人们前仆后继,他们的血,继续冲击着肤色界限观念,冲击着种族压迫,像雷霆,像闪电,震撼着这一块苦难的土地,带来了希望与信心!正如作家借另一个主人公马科的口说的:只要不同种族的人还没有自由相爱的权利,像兰尼和莎丽这样的斗争还将继续下去。

黑人青年马科是另一个刻画得很有光彩的人物。他身上溶铸了作家的民主精神与社会理想。他聪颖、智慧,具有渊博的学识与深刻的思想。他也是教师,但不像兰尼那样认为教育就是目的。他深知,有色人种要改变被奴役的命运只有斗争:“我们要为生存而战斗!为了不做奴隶,做一个人而战斗。”他深刻批判了象毒汁一样渗透到整个社会意识中的种族偏见,包括有色人对黑人的优越感(连兰尼也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这种感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种思想上的奴性,比以身为奴更加糟糕。只有他深刻理解兰尼与莎丽爱情的意义,把它比作不可阻挡、震撼大地的雷霆。他预见到了灾祸,但也知道,他们的牺牲会给人们带来希望与启迪。他身上体现了非洲的觉醒、非洲的精神;也体现了作家思想的深度。

《一路雷霆》在结构上颇具特色。主副线交错穿插,相互辉映,构成了情节的丰富性、曲折性,具有很强的艺术吸引力。

小说情节的主线是兰尼和莎丽的爱情故事,这一主干情节贯穿始终。与之相呼应的还有一条线索,即有色人沙姆与白人莎丽的爱情故事。这条线索若明若暗,在主干故事中穿插出现,与之相始终。它对主干情节既是映衬,也是补充。从纵的看,这个过去的故事,对兰尼和莎丽它是历史的比较、借鉴;从横的看,通过还活着的沙姆、戈尔特等人与主人公的关系,它又有现实的陪衬作用。这种线索用倒叙方式层层揭开谜底,显得曲折有致。

此外,兰尼的故事中写了塞荔娅与他的感情关系;沙姆的故事则同时有两条线的平行发展。沙姆与莎丽的故事在追叙中放在背景上描写。菲艾达对沙姆忠贞不渝的爱情则通过她独特的表达方式以生动情节正面描绘。同时小说还插入有色少女梅珀儿的故事。这许多情节交织穿插、曲折多变,不仅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内涵,而且增强了小说的纵深感、历史感和立体感,深化了作品主题。

小说的另一特色是它的抒情风格。亚伯拉罕姆斯倾注了他强烈的爱与恨、热情与希望,构成了作品很浓烈的主观抒情色采。

浓烈的抒情性,表现在环境描写与人物内心活动的水乳交融上。作家借景抒情、烘托气氛、渲染环境、刻画人物、情景交融,深深地感染人、打动人。“寂静的夜”是小说描写得最多的一种气氛。寂静与欢乐、忧伤、寂寞、幸福联在一起,于是寂静就带上了欢乐、忧伤、寂寞、幸福的调子,抒发了人物此时此刻的感情。如兰尼与马科等探讨人生、种族奥秘时,深沉而悠远的寂静,像死一般可怕,让人恐怖;而兰尼静夜思念莎丽时,“静”就变成“难耐的寂寞”;兰尼与莎丽心心相印在夜中散步,“迷人的静”便抒发了幸福的柔情。

抒情性还表现在细腻的心理描写与大段内心独白的表达上。如兰尼与莎丽在杂货铺相会一场,通过描写“所有的人刹那间都消失了”这一主观感受,把人物此时内心强烈的感情风暴真实地展示出来。此外,兰尼命令自己忘却莎丽、菲艾达与出走念头斗争等内心独白的抒情段落在小说中比比皆是。有时作家干脆采用直接抒情方式,插入大段评论来抒发感情。这些段落像散文诗般铿锵和谐,含意深长,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此外,小说还以其浓郁的南非地方色采和浓厚的南非风情而深深地吸引读者。卡洛高原的自然景物、狭窄泥泞的街道、丑陋的小泥屋小木屋、马粪制作的台阶、夜色中山谷里的篝火晚会等等,都具有鲜明的南非特色而令读者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