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白头山》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王群《白头山》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作者: 王群

【作家简介】赵基天(1913—1951)是朝鲜人民优秀的诗人。1913年11月6日生于咸镜北道会宁郡一个贫农家庭。自幼随父亲流亡苏联。他在鄂木斯克高尔基师范学院俄语系学习期间,曾致力于研究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受他们的影响较深。毕业后,他在苏联做过教育工作和文学研究工作。1930—1933年间,他在当地朝鲜文报纸《先锋》上发表过一些热情地歌颂伟大的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短小诗篇,如《建设的早晨》、《致突击手》和《野外军事训练》等篇。

1945年朝鲜解放时,他回到祖国。曾一度担任《朝鲜日报》的编辑,从事诗歌创作。1946年3月,他发表了回国后写的第一首抒情诗《图们江》,回顾了祖国的历史,抒发了人民欢庆胜利解放的喜悦心情。尔后创作的抒情叙事诗《土地之歌》,长诗《生之歌》,抒情诗《秋千》、《口哨》、《垂柳》、《在河堤上》和组诗《战斗的丽水》等作品,有的描写农民分得土地的欢乐;有的反映了工人在劳动竞赛中忘我的工作热情;有的表现了人民的和平幸福生活和南朝鲜人民英勇顽强的斗争。写于1947年的《白头山》,是诗人的代表作。它以普天堡战斗为背景,展现了一幅人民解放斗争波澜壮阔的生动画面。同年写的《我们的歌》可称为一篇宣言书,它庄严宣告了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伟大理想和斗争目标。

1950年在祖国解放战争中,诗人以随军作家的身份来到战斗前线,写下了《在燃烧的街道上》、《朝鲜的母亲》、《让敌人死亡》、《我的高地》以及《朝鲜在战斗》等著名诗篇,深受广大朝鲜人民的喜爱,并成为鼓舞人民战斗的号角,对敌斗争的武器。

1951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二级国旗勋章。他的叙事抒情诗《白头山》和诗集《朝鲜在战斗》先后获得一级奖赏。

1951年7月31日,诗人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9岁。

《白头山》,张琳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

【内容提要】长诗由序诗、尾声和七章组成,共1570行。

序诗:面对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联想到为祖国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的革命领袖和广大战士的不朽功勋,诗人抑制不住无比激动的心情,表示“我要用自己的声音,敞开襟怀,纵情歌颂”。

长诗的第一章,诗人热情地赞扬了游击队与日寇进行的一次肉搏战,并极力描绘了金日成将军的形象。

……

一位青年将军,

飞身跃上山坡的岩石,

魁梧的身躯,

穿着雪白的大袍,

飘动的衣襟,

像强有力的翅膀,

准备随时飞向高空!

他的两臂和双腿,

他的整个身体,

都燃烧着跃进的锐光;

他的视线像两把闪光的利剑,

扫视着战场!

“不要放走一个敌人!”

他高呼着,

右手一指,

飞出一道弹光,

岩石下,两个疯狂挣扎的敌人,

倒下去了,中弹命亡!

“不要放走一个敌人!”

他再次发出斩钉截铁的命令!

他,朝鲜游击队的金将军,

三岛倭寇一听见他的名字,

就吓得全身索索抖动。

……

第二三章,写金将军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游击队中出色的政治工作者朴哲浩同志,为配合普天堡战斗,他受命穿过敌人的国境警备网,回国摸清敌情,发送情报。和他联系的是位地下工作者花粉同志。花粉是位农家少女,她带着世代的民族仇恨,积极地参加了对敌斗争,在斗争中她表现得既机智勇敢,又大胆心细。

第四章,写游击队战士经过激烈的肉搏冲出了死境,在郊野围着篝火露天宿营的情景。苦战后的战士又饥又困渐渐地都进入了梦乡,只有金将军独自傍火读书、学习。当黑夜过去,东方破晓时,大伙翘首盼望的运粮队没有带回粮食,只牵来两头黄牛,战士石俊为了四天没吃粮食的战友,偷偷地把牛杀了。金将军获悉后,发现牛是老百姓的,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诗中写道:

“找到牛的主人,照价赔偿!”

将军下了命令,

转身走去了。

……

第五章,写战士们在执行任务时,英男受了伤,哲浩为了救活战友,不顾一切。可是英男最后高呼着:“战斗到底,朝鲜独立万岁!”的口号而壮烈牺牲了。

第六章,写金将军带领游击队渡过了鸭绿江,夜袭普天堡,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诗中写道:

……

面对着夜海般澎湃的人流,

绝世的英雄——金日成将军,

站在高处,

手扶军刀,朗声宣告:

“同胞们!

看见那大火了么?

朝鲜没有死!

朝鲜的精神还活着!

朝鲜的心脏在跳跃!

把火燃得更旺吧!

让烈火在敌人的头上猛烧!”

……

第七章,写游击队撤离普天堡时,“讨伐队”又追击来了,为了掩护主力部队,阻击敌人,哲浩和石俊等同志英勇牺牲了。然而,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点燃了朝鲜民族斗争的火炬!诗中写道:

……

金将军举刀宣誓,

战士们举起枪刺的林!

“朝鲜啊,

我们一定要打回来!

……

游击战士们,

为了生与死的决战,

射击!”

礼枪声震动山河!

“为了安慰先烈的英灵,

射击!”

礼枪声震天撼地!

“朝鲜啊,朝鲜!

为了你的解放和独立,

为了民主和幸福,

射击!射击!”

礼枪声响彻祖国的三千里!

尾诗,诗人让“目睹这个国家的全部风霜”的白头山叙述朝鲜光辉的过去,展望祖国美好的未来,并让它大声宣告:

“全世界呵,都听着!

在这里,要建立起我的国家!

用我磨练了千万年的岩石般的意志,

用我世世代代积聚起来的力量,

要消灭一切灾难和罪恶,

建立起我的国家,民主的国家——

……

自由的国家!

独立的国家!

人民的国家!”

【作品鉴赏】《白头山》是赵基天长篇叙事抒情诗的代表作。它从1947年出版至今,40年来不断再版,一直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并得到朝鲜文艺界的高度评价,认为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对朝鲜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930年,朝鲜人民在金日成领导下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武装小组,1932年4月25日,建立了朝鲜反日人民游击队。其根本使命是推翻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实现朝鲜人民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人民武装的建立,把反日民族解放斗争推向了更高阶段。游击队还在国境线建立了革命根据地,经常袭击日寇。1937年6月4日,金日成亲自率领游击队主力部队,冲破被敌人号称“鸟儿也飞不过的警戒线”,越过国境,攻打普天堡,取得了胜利。普天堡战斗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显示了朝鲜人民毫不屈服,顽强革命的斗志。长诗就是围绕着普天堡的战斗来写的。

长诗在朝鲜文学中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革命领袖——金日成将军的光辉形象。金将军不仅是位卓杰的指挥员,而且更是一个善战的骁将。金将军的形象是在抗日武装斗争的具体环境中展示的。在他身上既集中地表现了游击队战士的典型特征,又体现出他作为指挥员的政治素养。

金将军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渡过了苦难的童年。备受凌辱和饥寒交迫的生活,激发了他的民族意识和阶级觉悟,为了争取祖国的解放,他奔上白头山,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在朝鲜的历史上,无数革命志士曾经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金将军及其领导的游击队,既继承了前辈的革命传统,而又与他们有着本质的不同。金将军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战时,他经常斜坐在篝火旁,捧着一本书,全神贯注地阅读着,当“心中充满了希望与喜悦的时候,他阅读这本书”;当“绝望的影子悄悄冒头的时候,他阅读这本书”;当“煮在锅里的皮带的气味,搅动饥肠的时候,他阅读这本书”,这是一本什么书呢?这是一本马列主义的书。他之所以孜孜不倦地阅读它,是要用它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行动,使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看清目标,获得新的力量”,都能神奇地指挥部队在敌强我弱、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排除万难,英勇奋战,夺得战斗的胜利。

金将军的英明伟大,还体现在他始终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上。因为他坚信依靠群众是革命事业旺盛发展并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他常说:“我们的根在民众中!我们的力量来自民众!脱离民众,就是死亡!”他把人民群众比作江河、大海的“源头”,他说:“锅里的水能熬干,那是因为他没有源头!但是一条小溪,却能汇成奔腾的巨流!”因而,当游击队员石俊为了饥饿的战友偷偷地宰了农民两条黄牛时,金将军语重心长地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说:“我们的游击队,什么时候变成了土匪?什么时候抢掠过群众的财物?难道忘记了我们是和民众血肉相连的游击队?”他责令石俊“找到牛的主人,照价赔偿!”金将军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既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又教育了革命战士,同时也赢得了人民对他无限的爱戴和忠诚。

普天堡的夜袭是全诗的一个高潮,金将军的性格、精神在这得到进一步的揭示和深化。当抗日游击队终于渡过了鸭绿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袭击了坐落在山谷间的H市,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时,金将军看到眼前这幕动人的情景:光头的老人,赤脚的妇女,赤身裸体的孩子,像潮水般地涌出来了,昔日是死寂的街头,顿时欢腾起来了……他信心百倍地说:“朝鲜没有死,朝鲜的精神还活着,朝鲜的心脏在跳动!”此情此景,把金将军的形象衬托得更加崇高,更加伟大,更加丰满。从这,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金将军领导的游击队打了胜仗给予了人民以信心和希望,反过来,他们也从群众的欢呼声中增强了解放祖国的决心和力量。

朴哲浩是长篇叙事诗精心塑造的另一位青年英雄形象。这位年纪不过二十四五岁的青年,是在艰苦严峻的游击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无数革命战士中的代表。他在游击队担任政治宣传工作,是金日成将军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在他那精明而柔和的脸上,有一对燃烧着热情的眼睛。他聪明机智,坚强勇敢。他不仅具有一定的阶级觉悟和革命热情,更具有为祖国解放而献身的伟大革命精神。为了配合普天堡战斗,他受命穿过敌人的国境警备网,回国摸清敌情,向游击队发送情报,并对这次战斗进行了具体部署与准备。

强烈的爱憎是哲浩性格的特征之一。他对敌人无比的憎恨,对战友们却充满了阶级友爱。当战友英男受伤时,他为了救活战友,不管“监狱和死亡”,不怕“像守候在角角落落的猛兽”的种种不测的危险,“抑制着巨大的痛苦”,抱着英男,一步一步地走到火田村。当游击队取得战斗的胜利后撤离普天堡时,为了阻击敌人,掩护主力辙退,他主动承担后卫队队长的重任,完成了各项任务。不幸的是,此时,“一颗流弹穿过战士的心脏”,哲浩同志光荣地牺牲了。哲浩同志的形象正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朝鲜游击战士形象的生动写照,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朝鲜游击战士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自由不惜牺牲一切的革命气概。

女地下工作者花粉同志的形象也被塑造的熠熠发光,引人注目。花粉是个美丽的农村姑娘,她带着世代的民族恨、阶级仇,参加了对敌斗争,表现得既勇敢又机智,既大胆又温柔,她是30年代末朝鲜女革命战士的典型。她的性格特征,在掩护哲浩脱险的那一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很富有戏剧性的一幕:一天深夜,哲浩、花粉正在赶印最后一批传单,突然巡查来到门口。当时,花粉惊呆了,“好像连心脏都窒息了”,旋即,她清醒了,便大胆、沉着地安排哲浩躺到炕上,自己巧妙地上前与敌人周旋。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战友的安全,花粉她果敢地作出了一个姑娘最忌讳的选择。她从容地告诉盘问的敌人,床上躺着的正是自己新婚的丈夫,使狡猾的巡查也受骗了。花粉同志的这种智慧和勇气来自长期的斗争实践,来自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减,她的形象说明了人民群众与游击队之间的鱼水之情,人民群众和游击队的齐心协力将产生一种巨大的无敌的力量。这就是这一形象的深刻意义所在。

《白头山》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它在艺术上的成就对朝鲜当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长诗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手法。诗人以现实主义细腻、逼真的笔法,描绘了金日成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在自己的国土上惩罚敌人的全部过程。其中,政治员哲浩为了和地下组织取得联系,冒着生命危险出入虎口,最后中弹牺牲;农家姑娘花粉为了赶印革命传单,大胆机智地同敌人周旋;游击队员英男临牺牲时还念念不忘祖国的解放斗争;还有战士崔石俊因杀了农民的耕牛,被金将军狠狠批评并责令照价赔偿等情节,都写得精细深微,真切动人。金日成同志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斜坐在篝火旁”全神贯注地读书和在战场上指挥杀敌的场景也描绘的生动传神,读来如见其人。在如实描写的同时,长诗还充满了浓厚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长诗中,往往采用奇丽的幻想,把祖国的河山草木都加以人格化,使它们具有民族和人民的感情,同游击队员一起为祖国的自由而战。像那披着“世纪的白发”的白头山,就是祖国、民族、历史的象征。对金日成将军的形象塑造,除了记述史实之外,又加入了民间故事中神奇的传说,如传说金队长会缩地,还能把长白山攥在手中任意调遣等。这与其说是传说,还不如说是朝鲜人民的希望,同时也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其次,这部长诗把史诗的叙述和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诗中的抒情,往往是寄托于对朝鲜山水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表现了作者同作品中的人物同命运共呼吸的深厚情感。例如,当哲浩出发到国内执行任务时,诗人情不自禁地祈求长白山的风雪“你要助哲浩一臂之力”,“把哲浩掩蔽起来”,“帮助哲浩渡过江去”;当游击队渡过了鸭绿江准备攻打普天堡时,诗人又借对鸭绿江的抒写,以充沛的感情,歌颂了英勇的游击队,为英雄们吹响了进军号角。

长诗还有一个突出的特色是结构独具匠心。正文前后的序诗和尾诗,历数了朝鲜民族的光荣历史和爱国主义传统,歌颂解放了的祖国,展望祖国美好的未来。这样,就把描绘的范围,扩大到过去和未来,反映了朝鲜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因而使得长诗具有民族史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