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城镇化质量研究:基于市民化角度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中国人口城镇化质量研究:基于市民化角度

【4329】中国人口城镇化质量研究:基于市民化角度

(王晓丽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万字,2018年4月第1版,40元)

7章:[1]绪论;[2]中国人口城镇化发展的特殊性;[3]乡——城流动人口市民化现状分析;[4]乡——城流动人口市民化指数测算;[5]影响乡——城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因素分析;[6]提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对策及建议;[7]结语。

这本书从质与量相结合的角度,以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测算了我国及各省市城镇化水平。测算结果表明较低的市民化程度拉低了城镇化水平。针对低质量的城镇化发展状态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搭建各种平台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进而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建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次极速城镇化过程,城镇化水平由20%提高到50%用了30年时间,是欧美发达国家经历时间的1/3。2016年,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为57.35%、7.93亿人,其中乡——城流动人口为3.47亿人。

中国31个省(区、市)中,市民化程度较高的有3个省市是上海、北京、广东,市民化综合水平分别为0.543、0.531、0.514;市民化综合水平较低的西藏、湖南、云南,整体市民化水平分别为0.414、0.428、0.432。

城市化是一种产业结构非农化转变的过程;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就业人口职业结构非农化的过程;是由传统的农业文明转变为一种现代城市文明的过程;是对居民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素质等改善和提高的过程。总而言之,城市化是整个社会文明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从德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过程来看,城镇化的发展是经济、社会政策、产业等各方面与人口城镇化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

依据人口城镇化率的变动状况,中国60年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49—1977年,中国城镇化发展处于起步和停滞阶段(7.97%);[2]1978—1995年,中国城镇化发展处于复苏阶段(2.85%);[3]1996—2016年,中国城镇化发展处于加快推进阶段(3.62%)。

中国户籍制度变迁:1.1958年以前,人口登记与统计,掌握全国人口及变动情况。人口自由流动,自由迁移;2.1958—1978年,履行以户为单位的户口登记,掌握人口变动情况;户籍迁移、人口流动纳入法制轨道,限制农村人口流动和迁移。限制乡——城人口流动与迁移达到顶峰,户口迁移受到严格控制;3.1978—2001年,户籍限制逐步放松。半开放的人口流动与迁移,户籍制度改革开始起步;4.2002年以来,推进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城条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居住证制度;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构建,居民自由迁徙过渡阶段。

提高市民化能力:[1]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升乡——城流动人口发展能力;[2]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提高经济获得能力;[3]社会关系市民化。

提高市民化行为。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教育保障、住房保障市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