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资治通鉴》译文与赏析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容斋随笔·资治通鉴》译文与赏析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原文】

司马公[1]修《资治通鉴》[2],辟范梦得为官属,尝以手帖论缵[3]述之要,大抵欲如《左传》叙事之体。又云:“凡年号皆以后来者为定。如武德元年,则从正月,便为唐高祖,更不称隋义宁二年,梁开平元年正月,便不称唐天祐四年。”故此书用以为法。然究其所穷、颇有窒而不通之处。公意正以《春秋》定公为例,于未即位,即书正月为其元年。然昭公以去年十二月薨,则次年之事,不得复系于昭。故定虽未立,自当追书。兼经文至简,不过一二十字,一览可以了解。若《通鉴》则不侔[4],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便以为恭皇帝上,直至下卷之末,恭帝立,始改义宁,后一卷,则为唐高祖。盖凡涉历三卷,而炀帝固存,方书其在江都时事。明皇后卷之首,标为肃宗至德元载,至一卷之半,方书太子即位。代宗下卷云:“上方励精求治,不次用人。”乃是德宗也。庄宗同光四年,便系于天成,以为明宗,而卷内书命李嗣源讨邺,至次卷首,庄宗方殂。潞王清泰三年,便标为晋高祖,而卷内书石敬瑭反,至卷末始为晋天福。凡此之类,殊费分说[5]。此外,如晋、宋诸胡僭[6]国,所封建王公,及除拜卿相,纤悉必书[7],有至二百字者。又如西秦丞相南川宣公出连乞都卒,魏都坐大官章安侯封懿、天部大人白马文正公崔宏、宜都文成王穆观、镇远将军平舒侯燕凤、平昌宣王和其奴卒,皆无关于社稷治乱。而周勃薨,乃不书。及书汉章帝行幸[8]长安,进幸槐里、岐山,又幸长平,御池阳宫,东至高陵,十二月丁亥还宫;又乙未幸东阿,北登太行山,至天井关,夏四月乙卯还宫。又书魏主七月戊子如[9]鱼池,登青冈原,甲午还宫;八月己亥如弥泽,甲寅登牛头山,甲子还宫。如此行役,无岁无之[10],皆可省也。

【注释】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2]《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3]缵述:编辑。[4]不侔:不能同等看待。侔,相等,齐。[5]殊费分说:解释起来非常费力。殊,很。分说,解释,注解。[6]僭:僭越,超越本分,多指地位低下者冒用上主的名义或礼仪、器物。[7]纤悉必书:连细枝末节都详尽记述。[8]幸:帝王到达某个地方称幸或者临幸。[9]如:到达。[10]无岁无之:没有哪一岁没有,意即每年都有。

【译文】

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聘请范祖禹一起参加编撰工作,司马光常常通过书写的方式向他讲明编纂的要点,大致想要像《左传》的编年叙事体一样。又对他说:“凡是出现两个在同一年的年号,都要以后来那个继承皇位的年号为准。如唐高祖武德元年,同时又是隋恭帝义宁二年,则从正月起便是唐高祖,不可以称之为隋义宁二年。五代梁开平元年正月,就不能称之为唐天祐四年。”所以这部书凡是遇到同一年内出现两个年号的都采用这种办法解决。然而仔细研究一下它的道理,就会发现其有不通的地方。司马光的本意是想用《春秋》鲁定公为例,在他没有即位时,就记正月是他的元年。但昭公于去年十二月去世,那么第二年的事就不能再放到昭公名下进行记述了,所以虽然鲁定公还没有即位,自然也应当把发生在第二年的全部事情记在他的名下。况且《春秋》内容十分简单,超不过一二十字,看一遍就知道全部的内容了。但《资治通鉴》就不能同等看待。比如,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便标题为隋恭皇帝上卷,但直至下卷末尾,恭帝即位,才改元义宁,紧接着便是唐高祖武德元年。这里前后共涉及三卷,而这时候隋炀帝还在世,其中还说到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做过的事情。唐明皇后卷的开头,标明为唐肃宗至德元年,编撰一卷的一半时,才写到太子即位的事情。唐代宗下卷又写道:“皇上正在振奋精神努力治国,不断破格使用人才。”而这说的却是唐德宗在位的事。唐庄宗同光四年,便记载到明宗纪年中,而卷内却记载皇帝命李嗣源(明宗本名)去征讨邺郡(今河南安阳一带),到下一卷开始,庄宗才驾崩。潞王清泰三年,便标题为晋高祖,而卷内却记载了石敬瑭(晋高祖本名)叛乱一事,一直到卷末才写到晋天福的年号。诸如此类的内容,很难解释清楚。此外,还有晋、宋等这样不属正统的少数民族,他们封的王公位,以及任命的大臣、宰相,记的十分详尽,甚至有的记到二百字之多。再比如西秦丞相南川宣公出连乞都去世,还有魏国的章安侯封懿,天部大人白马文正公崔宏,宜都文成王穆观、镇远将军平舒侯燕凤,平昌宣王和他的奴仆等人去世,都是与国家政权和社会安定无关的人。而周勃之死,却没有记载。还记载了汉章帝出游长安(今陕西西安),并游槐里,岐山,又游玩到了长平,住进池阳宫,往东到高陵(以上各地均在今陕西省),十二月丁亥才返回皇宫;又记载了乙未游行东阿,北登太行山,到天井关,夏天四月回到宫里。又记有魏王七月到鱼池、游览青冈原,甲午回宫;八月又到弥泽、牛头山游览,甲子回宫等。像这些游览的事情,每年就不可能不出现的,这都是可以省略不记的。

【评析】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在我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司马光是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编写《资治通鉴》的,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其中隋唐五代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

《资治通鉴》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场,在分裂时代,如三国,魏有《纪》而吴蜀无《纪》;南北朝时期,南朝有《纪》,北朝无《纪》;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又如记载魏明帝太和五年:“(诸葛)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对此朱熹曾表达他的不满:“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资治通鉴》虽被誉为“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大,体大思精,史料充实,考证稽详,叙事详明,繁简得宜”,但本身也有不少错误。明代严衍熟读《资治通鉴》,着有《资治通鉴补》,列举通鉴有“漏、复、紊、杂、误、执、诬”七病。朱熹则直接批评:“温公修书,凡与己意不合者,即节去之,不知他人之意不如此。《通鉴》之类多矣。”洪迈在文中提到的年号划分上的失误以及对君主游幸过分的记述,也是《资治通鉴》的两个毛病,而且比其他人提到的问题要小得多。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资治通鉴》并非司马光全力写成,作为主编,他还要分心于其他工作。而这部史书的编写有给皇帝当教材的目的,在史论上就不太容易持平。可见,研究学问,如果不全身心投入,不抛弃功利的目的,就容易出现错误,遭受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