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一点点加深”——柳成诗歌简论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黑,一点点加深”——柳成诗歌简论

“黑,一点点加深”——柳成诗歌简论

◎张富宝

我和柳成的交往始自于微信,他创办的微信公众号《萤火虫智库·地平线诗刊》和我创办的《心的岁月》微刊,因为经常推送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而获得圈内朋友们的广泛认可,我们也开始相互关注对方。不同的是,他的公众号做得比较纯粹和精深,主要以诗歌为主,既有个人作品集的呈现,还有主题性的选编(比如“火车”“桃花”“尘世”等主题的诗歌专辑,就深受作者与读者的喜爱),因为选稿严格,编辑精美,诗人们都乐意把作品交给他处理。而我的《心的岁月》比较庞杂一些,除了以“诗人诗选”“塞上诗情”等栏目推出诗歌作品之外,还兼及“美学散步”“经典悦读”“原创调频”等栏目,所以有不同层次的受众。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柳成已经是一位很不错的诗歌编辑了,我甚至认为《地平线诗刊》的很多作品,其编发质量远远超过一些四平八稳的纸质刊物。一个好的诗歌平台,首先要有充足而优质的稿件,其次要有眼光专业而独到的编选者和敢于吃苦奉献的编辑团队。而在这些背后,更需要一种对诗歌事业超乎寻常的信仰和热爱。我知道柳成的平台和我的平台,都是个人兴趣使然,一人独撑天下,不图什么名利,全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也正是因为此,我们对自己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柳成尤其如此,他是我所熟识的最为谦卑的“诗歌爱好者”之一。柳成曾编发过很多诗人的作品,不重声名,只看质量,他坚信自己的眼光和标准,选稿、插图、配乐,都是他一个人在战斗,他的工作已经形成鲜明的个人化风格。经常看到他在半夜三更推送清样,其中的辛劳只有同好者才能了然。但柳成似乎乐此不疲,他对每个诗人与每首作品都怀有虔敬之心,把编辑作品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学习和享受的过程。这非常难能可贵。

事实上,柳成不仅仅是一个平和、低调、谦逊的诗歌编辑,更是一个优秀而沉默的创作者,或许一个好的读者往往就是一个好的作者吧。柳成的写作已经有了一些年头,诗的数量不是很多,大多形制短小,语言精练,寓意深长,让人印象深刻。我总觉得他短小精悍的作品里有一种动人心魄的“疼痛感”与“真实感”,仅此一点就超出时下很多专业诗人的作品许多。柳成写得慢,写得纯,写得静,他的诗不是那些娇柔饰非之作,而是情动于衷、有感而发的生命之作。他曾经说,写作不止于诗,更关乎歌。也就是说,他的写作不是为写作而写作,而是为自己的内心而写作,为某种信仰和情怀而写作。

柳成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诗,写的多是人与物、人与自然相遇的灵启时刻,其中的深情、眷恋与敬畏都隐忍而痛切,如《大寺沟》一诗,就堪称这类诗的代表作。

大寺沟

在大寺沟,我枯然而坐

一只岩羊,居然尾随至此

隔着小溪

与我相望

尘世太静。我们谁都没有说话

它在饮水

我在走神

后来,它接近一块巨石

我起身,似乎要开口

它却一闪,消失在了岩画里

我在原地坐下来,认真地打磨自己

就像打磨,一块石头的表面

“尘世太静。我们谁都没有说话/它在饮水/我在走神”,这是具有神性的句子,让人回味无穷。这样的诗不是产生在书斋的玄想之中,而是来自于自由的行走,来自于与岩羊和贺兰山的猝然相遇中灵魂的觉醒与顿悟,“我在原地坐下来,认真地打磨自己”,最终在物我互见中完成了自我的观照与提升。

我知道柳成是一个户外爱好者,经常在周末的时候自己背起行囊,消失在莽莽苍苍的贺兰山之中。爱好成了习惯,习惯内化为信仰,柳成对贺兰山的崇敬与热爱以及贺兰山给予他的启示与滋养,可能都是别人无法想象的。类似这样的诗情,在《挂马沟》《兵沟》《迷途》《黑》《滚钟口》等作品中均有所体现,虽然可能面对的是不同的场景,但诗人内心的那种情感是同样纯粹而真挚的。法国哲学家巴什拉说:“诗人在存在的门槛处言说。”与电光火石般的相遇中,柳成居于“存在的门槛”,实现了他的诗意言说。

柳成的第二类诗是远行者回望故土与乡情之作,蕴藏着无尽的乡愁,这类诗写得深情而沉郁。卡夫卡曾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恶的时代,现在没有一样东西是名副其实的,比如现在,人的根早已从土地里拔了出来,人们却在谈论故乡。”面对这样一个“恶的时代”,故乡在沦丧的时代,人被连根拔掉的时代,柳成依然在以诗来表达他的忧伤与痛苦、怀恋与悲悯。“大地老了,无精打采/我坐在它的对面/暗自流泪”(《大地》),作为一个“异乡的寻隐者”,诗人“一次次误入歧途/一次次月下敲门”(《寻》)。在现代化的纠葛与撕扯之中,远离故土的人往往遭遇着一种两难境地:一边是城市文明的异化与疏离,另一边是农业文明的破碎与远逝,他变得越来越难以适从。而对亲人的怀念与追忆,对故乡的守望与回眸,最终构建成一座坚实而悲情的精神园地。无论是与父亲的心心相念,还是与母亲的息息相通,无论是“像后滩的一摊泥”一样醉倒在“后滩”(《后滩》),还是“越来越接近牛营村里的那群牛”(《牛营村》),诗人都难以释怀内心的那种浓郁的乡土情结。

大湾

父亲追着契河

我追着父亲

我追不上了,就扯心地喊了一声“大”

于是,河水停了下来

我看见父亲,缓缓地回过头来

眼神浑浊,湾道纵横

在我看来,《大湾》是目前所见柳成最好的一首诗,表达简短干净,隐忍深情,像一幅超现实的画卷,却又隐藏着难言的情感涡流。“追着契河”的父亲,像是在追着自己的生存与天命;而“追着父亲”的我,却承受着双重的痛苦。契河之水,犹如难以挽回的时间和生命,当我追不上父亲而扯心地喊了一声“大”时,“河水停了下来”,那种血浓于水的亲子之爱瞬间得到了和解与释放。这样的诗歌,我觉得就是哲学家阿甘本所讲的“本真的诗歌”,它有着这样的特点:“一方面,在诗歌结束的时刻,哲学和思想开始;另一方面,通过陷入沉默等诗学装置,哲学和思想得以中顿,诗歌重新出发。”

柳成的第三类诗是关切现实之作,他以一种低于尘土的姿态充满悲悯地把目光投向了人间世态。《冰箱》一诗中,以“情感的零度”白描冰箱里那条瞪大眼睛醒着的鱼,“没有呼救,也没有/一滴泪水”,写出了拷问人性的深度。

冰箱

打开冰箱。一条鱼,在清晨

瞪大了眼睛

经过了漫长的黑夜

它,竟然一直醒着

没有呼救,也没有

一滴泪水

而《燕窝》《寒蝉》《线》《雕塑》《反刍》等作品,无不涉笔底层民众(如蜗居者、乞讨者、农民工等)与残酷的生活现实,用尖锐的笔锋刺穿生活表象之后的真实。譬如《寒蝉》一诗,把街面上赤身无胳膊的乞讨者比作寒蝉,而把他的老娘比作另一只寒蝉,“低微地跪着/在深秋的早市门口不停地磕头,不停地悲鸣”,诗的结尾,用四处弥漫的“寒意”消解了“诗意”, “天凉了,围观的同类/越来越少。它们不懂诗意/只懂寒意”。这种带有自省意味的批判蕴含着深切的痛感,直指每一个冷漠而无情的看客。

当然,以上这三类诗还不足以概括柳成的全部作品,但大体上能说明他的一些创作的特点。诗人斯奈德曾说:“每一首诗都是从一个有能量的、舞蹈着的思想领域中产生的,而它自身又包含着一颗内在的种子。诗人的大部分工作就是让这一颗种子生长起来并自己开口来为自己说话”。“黑,一点点加深”是柳成的一句诗,在此可以把它理解为柳成的诗艺在一天天成熟和精进。无论怎样,我都希望,柳成的诗能像斯奈德所说的那样,成为“生长起来并自己开口来为自己说话”的种子。

最后,我想以柳成《在小白塔下》当中的两节诗作为结尾,因为它很好地阐释了柳成的人格追求与诗学之道:

在山顶,与风有关的事物

还有很多。比如,这漫山的石头——

它们,多像风的文字

锋利,坚硬,粗犷

在碰撞和悲壮中

一遍遍雕琢风景

有时,我希望自己

就是那块顽石:

在风的启发下

一遍遍阅读白塔,阅读空旷

本文为2018年度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宁夏70后作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NGY2018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