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内斯库,尤金作品分析
【介绍】:
法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是法籍罗马尼亚人,毕业于布加勒斯特大学法文系,1938年赴法国进行法国文学专题研究,遂入法国籍。他从小受法国文学的熏陶,尤为喜欢戏剧,11岁时就开始写一些短歌和剧本。从1949年起,开始写反传统的“反戏剧”剧本。他认为从古希腊到现在,一切传统的优秀剧作,都使舞台与人生脱节,是虚伪的,越真实就越虚伪。他按自己的戏剧理论,写了讽刺传统戏剧的“反戏剧”剧本《秃头歌女》*,但未被观众接受,而《椅子》*获得了成功。接着发表了一系列戏剧作品与理论文章,在短短十年内,一跃成为欧美舞台上红极一时的人物。他的作品在五大洲大量上演,作为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1970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他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为1949年至1957年。主要作品有《秃头歌女》(1949)、《上课》(1950)、《杰克,或屈从》(1950)及其续篇《未来在鸡蛋里》(1951)、《椅子》(1951)、《待婚的少女》(1951)、《责任的牺牲者》(1952)、《阿麦迪或脱身术》*(1953)、《新房客》(1953)、《一幅油画像》(1954)、《阿尔玛即席作》(1955)等。《秃头歌女》与《椅子》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他在思想上接受了卡夫卡*的非理性理论与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的生存状况的看法。在戏剧理论和实践上接受了阿尔弗莱德·亚里、阿波利奈尔*、安东南·阿尔多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皮蓝德娄和布莱希特的强调舞台整体效果、关于“异化效果”与戏剧的批判机能的主张给予他很大启发。正如《秃头歌女》的副题《反戏剧剧本》所标明的那样,这是一部名副其实地揶揄传统戏剧作法的作品。它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平庸和无聊来揭示人生和社会的荒诞不经,反映了西方知识分子的颓丧情绪和面对现代社会矛盾的消极精神状态。《椅子》一剧最大限度地利用戏剧的虚构性,用“物”的无限扩张和增多,以这种直喻形式表现了被非人的力量疏离的人类生活的悲惨境地,表现了小资产阶级生活的空虚与由此产生的孤独感与自大狂。
第二时期创作是1957年以后。主要作品有《不为钱的杀人者》(1957)、《犀牛》*(1958)、《空中行人》(1962)、《国王死去》(1962)、《两个人发疯》(1962)、《饥与渴》(1964)、《屠杀游戏》(1969)、《麦克贝特》(1972)、《极大混乱》(1973)、《提箱子的人》(1975)、《独白或梦境再现》(1979)、《漫游在死者的住处》(1980)等。这时期的创作,并没有完全排除传统戏剧的某些规律,剧中人物有自己的个性,有起伏迭宕的情节,在表现手法上尽量避免《秃头歌女》式的重复与雷同。上述头四部作品是以作者的化身贝兰吉为主人公的一组剧本。和平的善良的市民由于社会性的疯狂而变为非人的怪物“犀牛”的寓意性作品《犀牛》,象征性地表现了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法西斯主义对人的灵魂的侵蚀;《国王死去》和《屠杀游戏》探讨了“死亡”的主题;《不为钱的杀人者》、《空中行人》、《饥与渴》则集中探讨人生的荒诞与人类命运的虚无等哲理问题。
尤内斯库的戏剧打乱事物的逻辑联系,分裂人物的心理状态,剥夺语言的正常功能,造成令人毛骨悚然的恶梦的境界,从而表现了资本主义现实在小资产阶级头脑中引起的恶梦。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是他创作的最盛时期。60年代中期之后,他虽然继续创作,但在内容与形式上没有新的突破。他不但创作,也写了很多理论文章,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