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枢密名称更易》译文与赏析
枢密名称更易
枢密名称更易
【原文】
国朝枢密之名,其长为使,则其贰[1]为副使;其长为知院,则其贰为同知院。如柴禹锡知院,向敏中同知,及曹彬为使,则敏中改副使。王继英知院,王旦同知,继冯拯、陈尧叟亦同知,及继英为使,拯、尧叟乃改签书院事,而恩例[2]同副使。王钦若、陈尧叟知院,马知节签书,及王、陈为使,知节迁副使,其后知节知院,则任中正、周起同知。惟熙宁初,文彦博、吕公弼已为使,而陈升之过阙,留,王安石以升之曾再入枢府,遂除知院。知院与使并置,非故事[3]也,安石之意以沮[4]彦博耳。绍兴以来,唯韩世忠、张俊为使,岳飞为副使。此后除使固多,而其贰只为同知,亦非故事也。又使班视[5]宰相,而乾道职制杂压,令副使反在同知院之下,尤为未然[6]。
【注释】
[1]贰:副手,副职。[2]恩例:指帝王为宣示恩德而颁布的条例、规定。[3]故事:既定的条例。[4]沮:阻止。[5]视:看做,视为。[6]尤为未然:更加从来没有过先例。
【译文】
宋朝枢密的名称,如果长官称为枢密使,那么他的下一级便称为枢密副使,如果长官为知院,那么副长官称同知院。像柴禹锡为知院,向敏中为同知院,到曹彬为枢密使时,那么向敏中就为枢密副使。王继英担任知院,王旦就为同知院,接下来冯拯、陈尧叟都担任同知,当王继英为枢密使时,冯拯、陈尧叟于是改为签书院事,不过待遇与枢密副使一样。王钦若、陈尧叟为知院,马知节为签书院事,等到王钦若、陈尧叟任枢密使时,知节升迁副使,后来马知节任知院,就任用中正、周起为同知院。只有在宋神宗熙宁初年,文彦博、吕公弼已为枢密使,而陈升之因为已超过需要填补的名额,被滞留,王安石因陈升之的滞留而再次进入枢密府,被任命为知院。知院与枢密使同时设置,并不是惯例,王安石的目的是想阻止文彦博进入枢密院。宋高宗绍兴以来,只有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从此以后,担任枢密使的人的虽然很多,但副职只有同知,也不是惯例。另外,枢密使的职位被视为宰相一职,孝宗乾道时期官职杂乱挤压,让枢密副使反而居知院之下,真是想不明白。
【评析】
此篇记述的是宋代枢密院主官的演变状况。枢密院是唐代开始创设的掌管军政的官署,长官称枢密使。宋代时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同为最高国务机关。宋代枢密院长官枢密使、知枢密院事以士人充任,副职有时用武臣。开始的时候,宰相不带枢密职衔的不得干预军事。庆历年间对西夏用兵,一度由宰相兼枢密使。南宋宁宗以后,宰相兼枢密使成为惯例。枢密院官职混乱,也是宋代重文轻武的一个表现。枢密院虽然管军事,但是脱离实际指挥军队的具体事务,它虽与宰相同为二府,实际已降到副相的地位。唐初枢密院只有掌机要文书一人,到宋代故意削弱其实际权力而增加冗员,使其成为一个庞大臃肿而无权的虚设机构,其主官之位混乱不堪也就无人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