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三教关系简明通史
【4253】儒道佛三教关系简明通史
(牟钟鉴著,人民出版社,58万字,2018年5月第1版,108元)
8章:[1]总论;[2]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儒道关系史;[3]儒、道、佛三教关系发生阶段(汉末时期);[4]儒、道、佛三教互动并在论争中求同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5]儒、道、佛三教鼎立具全国规模并成为常制阶段(隋唐时期);[6]儒、道、佛三教理论深层融合并出现学说创新高潮阶段(宋、辽、金、西夏、元、明时期);[7]儒、道、佛三教融合思潮的下移与扩展阶段(明清时期);[8]儒、道、佛边缘化与奋力复兴阶段(民国时期及其延伸)。
儒家义理概括为:讲仁义、贵德礼、重民本、尚中和、求大同。
道家,道教要义:遵道贵德,返璞归真,重生贵养,清静尚柔,自得逍遥。
中国佛教思想要义:缘起性空,万法唯识,因果报应,慈悲平等,中道圆融。
孔老并生,儒道互补构成中华精神发展的轴线。[1]孔子是中华德文化承前启后的道德大师;[2]老子是开拓中华文化深层哲学思维的智慧大师。
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以更大的力度统一“五经”义理,如章帝所言:“欲使诸儒共正经义”,结果形成一部具有国家经学法典性质的作品《白虎通》(又称《白虎通义》)。
儒教能接地气,道家能通天道,合起来正是《中庸》所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
唐太宗的治国为君理念,远承尧舜、周孔之道,中鉴秦灭汉兴之史,近取隋炀亡隋之戒,积累起丰富的政治思想。[1]民为邦本,民水君舟;[2]安不忘危,戒奢以俭;[3]选贤任能,俊杰在位;[4]从谏如流,兼听则明;[5]重农薄赋,不夺其时;[6]崇文重礼,明德慎刑。
王阳明心学之旨:一是“心即理”;二是“致吾良知”;三是“知行合一”。
在三教会合中有四部经典起了思想核心的作用,即儒家的四书,道家的《老子》,儒道兼习的《周易》,佛家的《坛经》。
三教关系历史发展的特点与趋向:曲折漫长,渐行渐近;又渐扩渐广,普及社会。
儒学治国,道学治身,佛学治心。儒学正心,道学静心,佛学净心。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佛曰明心见性。儒学乐生,道学养生,佛学无生。儒家入世,道家避世,佛家出世。
这本书从中华文化整体视野出发,以儒、道、佛三教关系为着力点,梳理和探讨了三教和而不同、聚同化异、互补互渗、共生共荣的历史进程,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两千年中华思想文化在动态中形成的基本结构,即“一、二、三、多”。“一”是儒家主导,“二”是儒道互补,“三”是儒、道、佛合流,“多”是包纳其他宗教和外来文化。提炼出来的“多元通和”模式对正确处理当下的文化关系多有裨益,真正体现了“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