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害死了张飞
有朋友讲,评论一本书是不是名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即这本书中必须创作出几个读者过目不忘的艺术形象。张飞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艺术形象,由此说,《三国演义》是文学名著,是铁定的了。但是,人们所了解的张飞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人物,他留给中国人的印象,大都是从《三国演义》的小说里或者古装戏曲中来的。话是这样讲,但谈歌不大相信所有的中国人都把张飞这个历史人物当作了艺术人物。实事求是地说,历史上的张飞,现在的确已经模糊不清了。人们读到的、听到的和在舞台上看到的,都是小说里的张飞,属于艺术形象。可老百姓也就此认为,此张飞便是历史上那个张飞。由此想到报刊上的一些翻案文章,实在是白费唾沫。读者不听你这一套啊。任凭你能说下大天来,任凭你怎么引经据典告诉人家,我说的这位张飞才是真的啊。没用,当年郭沫若老先生为了给曹操翻案,仗着自己才高八斗,可是没少下这方面的功夫。怎么样?收效甚微啊,一样没有人听他的。郭沫若老先生啊,算是白折腾了。
张飞之所以被中国人熟悉,而且被热爱,他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猛”。什么是“猛”?就是脾气大、性格凶、敢折腾。猛,就是勇敢,就是无畏,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千难万险只等闲。张飞是一个勇敢的象征,猛张飞由此而来。看啊,鞭督邮、战吕布、当阳桥头一声吼,等等,这些凶猛方式、勇敢行为、过火动作,大概都不是平常人能够做出来的事情,而张飞做了。做了,便是张飞了,谁也说不出什么来。如果换一个试试?不行,人家会说你是二百五、没心眼儿、愣头青。另一个是“义”。什么是“义”?就是讲诚信、讲信义、讲感情。张飞讲义气,他不许可叛变、不许可软弱、不许可半道掉链子、更不许可出了事儿尿裤子。古城兄弟相会,因为误解,他险些杀了铁哥们儿关羽,愣是愣了点儿,只此一举,可说是张飞的“义”的表现,而且这个义字还是有原则的。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对朋友春天一样温暖,对敌人像冬天一样冷酷。
而这两个特点都是当代中国大多男人所缺损的,由此引得当代的女士们大喊大叫说找不到阳刚的男人,并大骂见到的男人都是小男人,大肆而疯狂地感慨现今社会阴盛阳衰。由此可以讲,张飞这个艺术形象至今不落伍。再套用一句理论话,这应该是张飞这个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义是猛的动力;猛是义的表现。理论上是不是真的这样讲?可以商量,但是放在张飞身上确是如此,是“猛”和“义”的完美结合。若是猛而有余,义则不足,是什么?亡命歹徒一个,六亲不认,见谁折腾谁,众人避而远之。谁还能搭理你啊,你就成了臭狗屎。若是义则有余,猛则不能,是什么?病秧子一个,稀泥软蛋,十八个人忙活半个月也扶不上墙。谁敢靠你啊,来客人让你帮忙杀只鸡也不放心啊,你不靠谱嘛。
在《三国演义》里,张飞是一个正面人物。该表扬的咱们都表扬了,该夸奖的咱们都夸奖了,咱们下面得谈谈张飞的问题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张飞当然有张飞的问题,而且他的问题还真不小啊。张飞的过火动作,不仅让他死得非常窝囊,而且他的确给蜀国的经济建设和政治进程带来过巨大的危害。咱们试着分析。
按照书中所写,张飞原来是一个屠夫,赶上天下大乱,他是跟着刘备一块儿出来捞世界的。还真捞上了,他成了蜀国的创始人之一,功劳大,资格老。也就是倚仗着这一层关系,老张也的确太“特权”了。想想看,如果不是他鞭打督邮,刘备何至于把县长的位置丢了呢,使得刘氏企业——刚刚有些起色的刘家店破产了。刘备下海后,在没有当成大老板的时候,还跟着吕布打零工的那阵子,张飞又给刘备捅过不少娄子。在酒桌上逼人喝酒,耍酒疯,把吕布的老丈人曹先生暴打了一顿,弄得吕布老大不高兴:打狗还得看看主人呢,敢打我老丈人,这算怎么档子事儿啊,差一点跟刘备翻脸。而这个时候,刘备也就是吕布手下的一个包工头儿,真要是把吕布惹翻了,你刘备上哪找活儿去啊?也就赶上吕布是一个老娘们儿脾气,肉头一个,也没把刘备怎么着。如果真是赶上吕布特别孝敬老丈人,特别拿老丈人当回事儿,行啊,你们敢欺侮我老丈人,我姓吕的还有面子吗?得,他一怒之下就敢把刘备宰了,三国的历史还真得重新写了。
辩证法讲一个道理,任何事情都会走向它的反面。这是从发雇的眼光看问题的观点。桃园结义是好事,一个好汉三个帮嘛。刘备在创业初期,这种民间的、原始的、互助组式的行为方式,干脆说,他们这种带有某种黑社会性质入股式的集资行为,对推动刘氏企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可是,到这个集团取得了政权之后,这种原始结义方式的危害性就显现出来了。如同一个企业的发展,当作坊式的生产转化为大生产时,初创时的干部人事结构就要重新调整安排,企业制度也要重新建立健全。老话讲:打江山的不一定能坐江山,就是指形势变化之后的干部队伍的不适应。也就是这么个道理,如果按照当时情况分析,刘备入川之后,脚跟已经站稳,对于各部门主要负责干部的任免,应该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像张飞、关羽这样的老干部,应该重新安排工作,至少应该调离重要的管理岗位。可是刘备没有,对这些信得过的老干部继续委以重任,这就要出事儿了。这个话题下边再说,咱们接着分析下边的故事。
关羽仗着跟刘备是拜把子磕头兄弟,便由着性子闹“地方不服从中央”这一套,违背诸葛亮定下的外交政策,跟孙权闹腾得翻脸了,结果不仅丢了城池,把一个荆州这个分公司搞黄摊儿了,还把身家性命也搭上了。由此,刘备就非得跟东吴断绝外交关系,还闹着跟孙权玩命。这里边有一个人情背景,也别怪刘备闹,换上谁也得闹腾闹腾。刘备跟关羽是磕过头的兄弟啊,这事儿要不闹闹,人家背后会怎么说刘备的小话啊。这里边应该有刘备作秀的成分,除了降半旗、国葬啊什么的,刘备怎么也得嚎上几嗓子嘛,怎么也得捶胸顿足地嚷嚷报仇啊。一句话,外场上得表示表示啊,哥们儿嘛!这时候,诸葛亮、赵云都劝:“刘老板啊,别闹了,为这件事跟孙权翻脸划不来,这可是关系着两国的长久利益啊。”可是劝不动啊,这些人也没有资格硬劝。可以硬劝的只有一个人,即资格最老的、跟刘备和关羽磕过头拜过把子的张飞了。如果这个时候张飞过来跟着劝劝,拿以国事为重、以江山为重的大道理来劝劝,“行了,行了,大哥,您别哭了,二哥已经没了,您哭也没用,咱得替活人着想啊,咱得替国家想想啊。现在的情况不容乐观,还不能就为这个事儿跟东吴闹翻,您给二哥家的抚恤金多开点,再不行把二哥的孩子提前安排了工作,再把住房调整一下,也就够意思了。”如果张飞这么硬劝上几句,就等于给了刘备台阶了,也许刘备就坡下驴,就答应了:“行了,张飞啊,我听你的。”也就不闹腾了。可是张飞肯定不会这般行事啊,他还火上浇油呢:“大哥啊,你可别忘了咱们哥仨是怎么结义的,咱们可是发过誓的啊,你可别说话不算话。大哥你要是不去报这个仇,我老张自己去。”读三国读到此处,很是怀疑,刘备也许真的让张飞闹得自尊心受不了,脸上挂不住了,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了。“罢了!罢了!张飞兄弟啊,你也别闹了,哥哥我啊豁出去了,我先拿把菜刀去,咱们这就去跟东吴拼了。”
这一仗是非打不可了。曹操那边等着看热闹,肯定是不会派遣维和部队的。张飞回到驻地就火急火燎地让部队准备孝服,其实,这孝服嘛,刘备应该统一着装,总不能你穿一种,我穿一种吧。浪费不说,各种款式,时兴不时兴且不说,出门上街走着也不好看啊。可是张飞非搞特殊化,不仅出风头要标新立异,还要限期完成。这可就苦了手底下的人,时间紧,完不成啊。完不成?那你就得摊上一顿暴打,弄不好,还得把脑袋丢了,谁摊上这样的领导,谁不喊倒霉啊。关老板死了,刘老板心里痛苦,你张老板心里也不是滋味,我们都理解,谁让你们是拜把子的磕头兄弟呢,可那是你张老板的哥哥,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啊,你不能把气都撒在我们身上啊!于是,范疆、张达哥儿俩给张飞打急了,私下一商量,横竖也是死,我们先要你老张的脑袋吧,得,把张飞宰了。想想这位张大英雄,最后落得这样一个下场,也是够窝囊的了。人们常说,性格即命运。这是一句屡试不爽的真理,张飞就是这个命。你不是有你大哥给你撑腰吗?你不是能闹腾吗?最后死在了闹腾上。唉,这都是刘备惯的啊,如果刘备对张飞管理得严厉些,“老张啊,你别以为你是我的弟弟,你就高人一等,记住喽,我对别人怎么样,对你也怎么样。咱们讨伐吴国的军服,由我统一制作,你不准别出心裁。如果你不遵守纪律,我也一样处分你,至于咱们的交情,咱们私下再说。”如果刘备一直这样对待张飞,张飞也不至于这样死了。
写到这里,想起现在私企里也有这样驴脾气的老板,稍有不高兴,就打骂工人。在此奉劝这些老板一句,别把人逼急了,兔子急了还咬人呢,真出事儿啊!前几天的报纸上讲,一个企业的老板跟老婆生了气(老婆不经过他的同意,就私下给他戴了一顶绿帽子),老板心里不痛快啊(放在谁身上也不会痛快),老板喝醉了酒,就破口大骂手底下的工人,还动手打,结果把一个工人给骂急眼了,也给打急了,就对着吵了起来。得,这位工人用刮刀把老板给杀了。这位工人也是,就为几句话,值得吗?可是那老板也是鬼催的,你老婆给你戴绿帽子,你找你老婆说去,你拿工人撒什么气啊?
张飞一死,刘备更收不了场了,把账都记在东吴身上了。打!结果闹出了一个火烧连营八百里,刘备也窝囊死了。义气这东西,看来真是不好说,如果纯属民间行为,或许闹不出什么大事儿来;如果搅和在政治里,真是要出乱子啊。可政治家们也是人啊,人类所共有的弱点,政治家们有时候也在所难免,乱子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出来了。听奚啸伯先生的录音,有《白帝城》哭张飞的一段,唱得真好。刘备那悲痛的心态被唱得出神入化,大概刘备也觉得张飞死得窝囊。
接着上边的话讲,如果我们一定要追查张飞的责任,刘备也脱不了领导干系。首先,他作为第一书记,就没有摆正与张飞的工作关系。就算你跟张飞同志感情深厚,一直共事多少年,是你刘备的老部下,你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老张跟你有着同志加兄弟的情分。可是,工作上的事儿还得该怎么着就得怎么着,不能拿着公家的事儿往私事儿里说啊。如果刘备入川之后把脸放下来,跟张飞、关羽讲明白了:“咱们可说清楚了,咱们哥们儿工作是工作,感情是感情,别掺和在一起。你们现在都是我的手下,跟赵云他们一样待遇。你们要是愿意干呢,就在我这企业里干;你们要是不愿意干呢,你们就另谋高就,我也不拦着你们。我可以给你们一笔钱,你们考虑吧。”这番话如果讲在前边,张飞也不会出后来的事儿。可是刘备就没有这么办,还是搂脖子抱腰拍屁股,还是亲热得恨不能合穿一条裤子,这就助长了张飞的特权思想,以至于发生后来的悲剧。
谈歌当过一段新闻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些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大都有一个特点,即开创初期,企业的领导人大都是像刘备、关羽、张飞这种关系,绑在一起,同甘共苦,不分你我,一块饼子大家咬,一碗凉水大家喝,努力奋斗,勇往直前。可是这种关系发展到后来,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就常常成为了企业运行的障碍。你想啊,一个企业不仅大老板说了算,二老板三老板以至四、五、六老板说了都要算数,这个企业能不乱套嘛。有些明白的企业,就会迅速解体这种原始关系,创立一种新的制度,制约这种关系。而一些不明白的企业,常常被这种关系搞得乱套了。河北某地一家民营企业,现在是明星企业了,大老板姓李,他曾经深有感触地对谈歌讲过:“如果不把这种哥们儿弟兄的关系理顺,摆到一个正确的位置上,那企业就发展不起来了。”李老板有一个小兄弟,在企业创立初期的确立下过汗马功劳,企业现在由最初的十几个员工,发展到现在三百多个员工,这个小兄弟被任命为企业的副总经理。可是这个小兄弟整天在企业里喝酒打牌,还经常打骂员工,闹得一些科技人才都跳槽了。李老板多次劝解无效,只好把这个小兄弟给开了。讲这件事情时,李老板感情上非常痛苦。他对谈歌讲,他只能这样做,否则,这个企业就没办法干了,他请来的一些科技人才,让这位小兄弟乱打乱骂,赶跑了好几位。企业制定的纪律和制度,这位小兄弟常常带头破坏。你不能说李老板的这位小兄弟对李老板不讲义气,你也不能说他不能干,可是他坏事儿啊。谈歌对李老板说,这就是“张飞现象”。
行文至此,有两句闲话要说,一是谈歌上小学的时候,有位老师告诉谈歌,其实历史上的张飞很有修养,是一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他的毛笔字写得相当好,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著名的书法家了。既然是书法家嘛,张飞应该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并非像《三国演义》里写得这样脾气暴躁,而且鸡毛狗眼,三句话不通就动武。历史上的张飞是不是这样,谈歌没有考证,但老师这句话我记住了。再就是讲正史上的一件事:马超来投奔刘备,这马超大概有点儿牛气哄哄的,见了刘备没大没小,说话就咧着大嘴“老刘长,老刘短”的,也不讲个礼貌,关羽急眼了(如此说,关老爷倒是个火暴脾气):“你马超是什么东西啊,敢这样跟我们领导讲话!”关羽私下非要杀马超不可。张飞劝关羽说:“算了,他要是不懂礼貌,咱们教给他啊。明天他再见了咱大哥,他坐着,咱们哥儿俩站在大哥身边,他也就看出眉眼高低来了。”第二天,马超再见了刘备,见关羽、张飞都恭恭敬敬地站在刘备身边,也就明白了,急忙谦虚谨慎起来了。明代的冯梦龙先生评论张飞时讲过:释放严颜,教诲马超,这是多么细心的事儿啊。后人说张飞是个粗人,太冤枉了。
如此说,历史上的张飞应该是一个知书达理的细心人,最后他不应该发生非正常死亡。可话说回来,咱们现在不是说的《三国演义》上的张飞嘛,没说历史上那个张飞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