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管子·霸形第二十二(节选)》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管子·霸形第二十二(节选)》原文鉴赏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三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文,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於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
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①,寡人其有乡乎②?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③?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④。明日,皆朝於太庙之门朝⑤,定令於百吏。传税者百一钟⑥,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因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注释】 ①盍:同“何”;当言,读为“谠言”,即直言。谠、党、当,古声近而义同。 ②乡;通“向”。归向:方向。 ③得度:学得法度。度:指国家的法度。“得度”与“间道”为对文。 ④削方:削平方版,准备记录的意思 ⑤朝:义同“庭”。 ⑥税者百一钟:指上税者收获百钟应纳税一钟,即税率百分之一。
【今译】 桓公坐在位置上,管仲、隰朋进见。站了一会儿,有几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气说:“仲父,如今那些鸿雁有时飞南,有时飞北,有时飞去,有时飞来,四方都不遥远,愿飞到哪里就到哪里。还不是因为它们有两只羽翼,所以才会遂其意四处飞翔么?”管仲、隰明没有回答。
桓公说:“你们二位为什么不回答?”管仲回答说:“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却不是霸王的臣下,所以不敢回答。”
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大概归向呢?我有仲父,就象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能听到天下道义然后获得治国的法度呢?”管仲回答:“您想要成就霸业兴举大事吗?那就必须从最根本的事情做起。 ” 桓公移动身体,离开座席,拱手行礼发问道:“请问什么是最根本的事?”管仲回答说:“齐国的百姓,便是您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赋税征敛沉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顿,而国家征调劳役却频繁无限。您若能对百姓轻征赋税,百姓就不怕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怕死罪;征调劳役有时间限制,百姓就不愁劳顿了。”桓公说:“我听了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听到天命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推荐给先君才行。”于是命令有关百官,削好木板并备好墨笔。第二天,全体官员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订立了法令。使纳税者只出百分之一,孤幼不准处刑,水泽、山梁经常开放,关卡只查问而不征税,市场只记录而不课税。对周围的人示以忠信,对远处的人示以礼义。这样实行几年,前来归附的百姓风从如流。
【集评】 明·朱大复:“都虚言虚事,为美夸谈,战国法家流之托笔也,其文亦成国体,华宕雄骏,如出辩口。稷下诸先生为之耶,取辞焉善矣。”
明·张宾王:“文极高左,前后结构最严密。而松处复处往往得趣。”(以上两条见明·归有光《诸子汇函》卷四)。
【总案】 这是一篇非常出色的叙事散文,文章篇幅不长,然而地点、人物、情节交待得清清楚楚。说理明白,有根有据,文笔优美,情节曲折。所记事情虽然简单,而读来却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
文章首先交待故事发生的场景,起笔平缓、自然。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二只大雁从窗外飞过,由此引起齐桓公的联想,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当写到齐桓公以大雁为寓,向管仲、隰朋请教称霸天下的道理时,作者突起奇笔,出人意料地写出“管仲、隰朋不对”,故事情节随之一陡。接着又写齐桓公再问、三问,环环相扣,情节随问话的深入而层层展开,读者亦随作者的精心安排而逐渐接近主题,笔法可谓老到之极。
这篇文章的主旨在于宣传管仲的民为国本,爱民以强国的政治思想,带有强烈的政论文色彩,然而读起来却没有一般政论文那样的枯燥,这不能不归因于作者的巧妙构思和深厚的艺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