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曙庭《清史稿》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 崔曙庭
《清史稿》五百二十九卷,近人赵尔巽主编。
发生于公元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民国,结束了两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到1914年(民国三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即建立清史馆,命在清政府曾担任过总督的赵尔巽为馆长,开始编写清史。前后参加编撰工作的有柯绍忞、缪荃孙、吴廷燮等一百多人,还有挂名任名誉职的约三百人。到1920年(民国九年),编成了初稿,开始进行排比和整理。到1926年(民国十五年),又进行了一次修订。次年,乃决定将所撰之书,仿王鸿绪《明史稿》的例子,用《清史稿》的名称,刊印出来,作为以后修改之用。这一年秋天,八十四岁的赵尔巽不及看到全书印出来就去世了,于是以柯绍忞代馆长,继续校审刊刻工作。到1928年(民国十七年),全书编印完成,前后历时十五年,勉强完成了任务。
《清史稿》编撰时间较长,先后参加的人员很多,但是成书却比较粗糙,究其原因,在于当时的环境。从开始编史到全书完成,都是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当时连年军阀混战,时局动荡不安,经费十分困难。开馆之初,经费尚充足,以后数额大减,几至枯竭。没有经费,参加修撰的成员也难以坚持工作,势必星散。虽说列名总纂、修、协修等近一百人,但在整理付印时留馆的仅十余人而已。为了急于付印出书,对整个书稿也来不及统一审阅,因在付印时,全部书稿并未汇齐,而是边修改,边交刻,没有作最后的整理。编撰者当时也认为本书既为“史稿”,本非定本,仓卒付刊,不及从容讨论,有待将来的修正。
《清史稿》用《明史》的体裁,有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三十五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共计五百二十九卷。记事上起公元1616年(清天命元年,明万历四十四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称帝,下至公元1911年(宣统三年)清朝灭亡为止,前后共为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明朝是公元1644年灭亡的,以统一全国计算,清朝统治时间是二百六十八年。本纪十二,包括统一前的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二人在内。这一部分的原始材料,由于各朝实录俱在,采择是很方便的。宣统朝由于溥仪尚健在,没有修实录,就将他在位三年时的政事,编成《宣统政纪》七十卷,实际上即相当于实录。各本纪中,以乾隆的本纪分量最重,为书六卷,占了本纪部分的四分之一。
志一百三十五卷,分为十六目。它和《明史》的十五个志比较,改《五行志》为《灾异志》、《历志》为《时宪志》,将《仪卫志》并入《舆服志》中,新增加《交通》、《邦交》二志。《地理志》分量最多,为书二十八卷。《艺文志》目录的编排,完全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名称次第,分经史子集四个部分,成书四卷。新增的《交通志》,记铁路、轮船、电报、邮政四项内容,反映了近代交通的情况。《邦交志》是记近代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的,为前史所未有。
表五十三卷,分为十类。这一部分内容,多为吴士鉴、吴廷燮、刘师培等所撰,是编得较好的,可备查检之用。其中《大学士》、《军机大臣》二表,即相当于《明史》的《宰辅表》,《部院大臣》即相当于《七卿表》。《疆臣年表》载各省总督、巡抚和各边将军都统的更替,《藩部表》载属国事,《交聘表》记中外使节的往来,这些都是前史所没有的。
列传三百一十六卷,分量是相当大的。类传有《后妃》、《诸王》等十四目,共为六十二卷,其余均为诸臣传,共有二百五十四卷。诸臣的最后一篇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传。把《洪秀全传》摆在吴三桂等曾反叛清朝统治的“三藩”之后,其反动用意是很显然的。而且传中对起义军诬蔑甚多,编撰者完全是站在清朝统治者的立场上说话的。类传中的《畴人传》有书二卷,载有数学家梅文鼎、李善兰等人的事迹。它是根据阮元的《畴人传》以及后来的《续编》、《三编》成书的,所以易于完篇。列传部分的材料,多采自清朝国史馆所编撰的《国史列传》,现在原书尚存,改称《清史列传》,所以这一部分的史料价值是不高的。
《清史稿》一书,缺点较多,算不得一部好史书。它所根据的原始材料,如《清实录》、《清史列传》、《清会典》和大量清代的档案材料等,均保存较完整,我们完全可以直接查阅原材料,不必依靠它来提供资料。因此,它的史料价值有限。从思想内容方面看,问题就更多,缺点也更为严重。它撰成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参加修史的人,从馆长赵尔巽起,大多是清朝的遗老遗少,他们都是站在清朝统治者的立场上来编书的。因此对清代帝王,多是歌功颂德,对忠于清室的臣民,称扬备至。如史稿中的《忠义传》,长达十卷书,叙及的人物达四百多人之众。该传的最后一名是王国维。他虽然在学术上成就很大,但思想顽固,以清朝遗老自命,最后于1927年自溺于昆明湖。死于清亡后十六年的人,还把他列入清史的《忠义传》,编史者的用意,可想而知了。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反对清政府的革命人民,则是大肆进行诬蔑、诋毁。如诬蔑革命党人徐锡麟、秋瑾等的反清活动为“谋乱”,对辛亥革命诋毁为“倡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所以书稿刊行以后,当即受到舆论的抨击。当时故宫博物院曾对其书列举了十九条罪状,请求禁止其书刊行。禁锢了一个时期以后,到抗日战争时,才又开始流行。这部书虽然存在严重的缺陷,但它毕竟是在大量史实的基础上,经过了一番整理的历史著作,而且体系完整,条目详备,对于研究清代历史,还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清史稿》的版本,有关内、关外本之分。1928年本书初印时,共印了一千一百部,其中四百部由金梁运往东北发行,称为“关外一次本”。后来史馆人员发现金梁对原稿有所改动,他们不同意那种改法,于是把北京的存书,作了一些抽换,这批书就称“关内本”。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时,有人将关外本再印过一次,内容上也有所改动,称为“关外二次本”。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校点本《清史稿》时,就是以“关外二次本”为工作底本的。对于三种版本的不同之处,新本都一一加以注明,颇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