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全集《楚许郑平》原文赏析与注解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左传全集《楚许郑平》原文赏析与注解

楚许郑平

(宣公十二年)

【题解】

夏征舒自立为君后的第二年夏天,楚庄王经伐郑服郑后,即与郑、陈盟于辰陵,陈、郑二国皆表示服楚。但是当年冬季楚庄王即发兵陈国诛杀夏征舒并改陈国为楚国的一个县。楚庄王的这一举动让郑襄公感到不安。他认为楚国依仗越来越膨胀的军事实力,可以随意撕毁盟约为所欲为。于是郑襄公更有了同病相怜、兔死狐悲的伤感。为了改变对自己的不利局势,郑襄公不得不依靠晋国与楚国抗衡。于是向晋国发出了寻求帮助的信号。但也就在此时楚庄王改变了初衷,又恢复了陈国的宗庙社稷,还把太子午从晋国迎回来做了陈国的新任国君。楚庄王得知郑襄公背盟,于是就发生了接下来的一幕。

【原文】

十二年春,楚子围郑。旬有七日[80],郑人卜行成[81],不吉。卜临于大宫[82],且巷出车[83],吉。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84]。楚子退师[85],郑人修城,进复围之,三月克之[86]。入自皇门[87],至于逵路[88]。

【注释】

[80]旬:10日为1旬,此指循环一周之意。

[81]行成:寻求议和。

[82]临:哭悼死者。全国皆哭悼,谓之大临。大(tài)宫:诸侯太祖之庙。

[83]巷出车:车陈于街巷。

[84]陴:城墙上呈凹凸状的矮墙,也称女墙。

[85]楚子退师:楚庄王见郑守城者皆哭,以为郑有国丧,故撤围而退。

[86]三月:历时3个月,非指季春三月。

[87]皇门:郑国都指城门名。

[88]逵路:四通八达的大路。

【译文】

宣公十二年春季,楚庄王带兵围攻郑国。十七天后,郑国人为向楚国寻求和解占卜,不吉利;为在太庙号哭和出车于街巷去占卜,吉利。于是郑国的老百姓都号啕大哭,就连驻守在城墙上的士兵也大哭。楚庄王见郑国守城者皆哭,以为郑有国丧,故撤围而退。郑国人修缮加固城墙,这时楚国再一次进军并包围了郑国,三个月后就攻下了郑国。楚军从郑国皇门进入,来到了城中的大路上。

【原文】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89],曰:“孤不天[90],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91],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其俘诸江南以实海滨[92],亦唯命。其翦以赐诸侯[93],使臣妾之,亦唯命。若惠顾前好[94],徼福于厉、宣、桓、武,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夷于九县[95],君之惠也,孤之愿之,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96],君实图之。”左右曰:“不可许也,得国无赦。”王曰:“其君能下人[97],必能信用其民矣[98],庸可几乎[99]?”退三十里而许之平[100]。潘尪入盟,子良出质。

【注释】

[89]郑伯:郑襄公。肉袒:脱去上衣,裸露肢体。牵羊:表示臣服。逆:迎。

[90]不天:不能顺承上天的旨意,因而不为上天所保佑。

[91]及:到,达。敝邑:古称己国的谦词。

[92]其:如果。实:充实,实与虚相对,指到原先无人或人烟稀少的地方去居住。

[93]翦:剪灭,指灭亡郑国。

[94]惠:求人时的敬辞,有赐的意思。顾:顾惜。前好:指郑、楚以前有过的友好关系。

[95]夷:等同于。九县:九为个位数之最大者,古以其表示多数。

[96]布:陈述。腹心:指心里话。

[97]下人:屈己尊人。

[98]信用:以诚信任用。

[99]庸:难道。

[100]平:媾和。

【译文】

郑襄公光着上身,牵着羊来迎接楚庄王,说:“我不能顺承上天的旨意,不能为君王效劳,致使君王带着怒气来到敝邑,这是我的罪过,岂敢不唯命是听?如果君王把我俘虏到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带,我也会听从君王的命令。如果君王灭掉郑国,把郑地分封给诸侯,把我当作奴隶来使唤,我也会遵从君王的吩咐。如果君王还能顾惜以前郑楚两国的友好,祈福于周厉王、宣王、郑桓公、武公,而不灭绝我们郑国,让郑国重新为君王效劳,作为楚国的一个诸县,这是君王的恩惠,也是我的心愿,除此之外,不敢再有其他的奢望了。在此斗胆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请君王斟酌。楚庄王的左右随从说:“不能答应他,得到了国家没有赦免国君的。”楚庄王说:“他的国君能够屈居他人之下,必然能够以诚信取得百姓的拥护,恐怕还是很有希望的吧!”于是楚军退兵三十里而允许郑国讲和。潘尪入郑国结盟,子良到楚国作为人质。

【评析】

楚庄王在得知郑国背盟的消息后,决心要制服这个近邻,于是这一年开春,他就亲率大军向郑国进发。楚军在对郑国围困三个月后,攻进城中,他看到郑襄公肉袒牵羊,听到郑襄公“敢不唯命是听”,以此表示臣服,听凭君王处置。在这时候虽然楚庄王的随从极力主张除掉郑襄公,但楚庄王很明白这是郑襄公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绝非出于真心。郑襄公可不是夏征舒,夏征舒失了民心,可以杀之无赦;郑襄公国难当头,能屈己忍辱,独自承担罪责,楚庄王深感他“必能信用其民”,如能宽赦他,可以得郑民心。另外,要灭郑宗庙社稷,把郑变成楚国的一个县,这都是令下即成的事。但是,灭郑而县之,楚国和晋国中间就没有了缓冲地带,出现了二强毗邻,直接对峙的局面。这就更时刻处在了与强敌决一死战的边缘,即使没有战争,也要耗费大量物力和财力重兵把守,楚国上下从此就将有张无弛,而弦绷得太紧会断的。如此一来,楚庄王便毫不犹豫地退军三十里,允许与郑国立盟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