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全集《齐鲁夹谷之会》原文赏析与注解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左传全集《齐鲁夹谷之会》原文赏析与注解

齐鲁夹谷之会

(定公十年)

【题解】

“夹谷之会”是齐、鲁两国国君一次重要的双边会谈。孔子临危受命,担任鲁国的傧相,他精通礼法,有勇有谋,面对强大的齐国,不仅保全了鲁国的名誉,而且让其归还了鲁国的汶阳之田,展现了孔子杰出的政治才华。

【原文】

十年春,及齐平。

【译文】

鲁定公十年春天,鲁国同齐国讲和。

【原文】

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39]。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40],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41]!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42],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43]。

【注释】

[39]实:止。

[40]莱人:齐国所灭的莱夷。夹谷为莱人流落之地。

[41]兵之:用武器打他们。

[42]裔夷:华夏以外地区的人。裔指地,夷指人。

[43]辟:撤走。

【译文】

夏天,鲁定公和齐景公在祝其见面,祝其实际上就是夹谷。孔丘担任傧相。犁弥对齐景公说:“孔丘懂得礼仪,但是缺乏勇气,如果派莱地人用武器劫持鲁侯,一定可以如我所愿。”齐景公听从了犁弥。孔丘带领着鲁定公往后退,说:“战士们,用武器攻打他们!两国国君友好相聚,而边远的东夷俘虏却使用武力来扰乱,这不是齐国国君命令诸侯会面的本意。外族不能图谋中原,东夷不能搅乱华人,俘虏不能侵犯盟会,武力不能逼迫友好,这对神明来说是很不吉祥的,对德行来说是损害道义,对人们来说是有损礼仪的,国君肯定不会这样。”齐景公听了这些话,急忙让莱地人撤走。

【原文】

将盟,齐人加于载书曰:“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兹无还揖对曰[44]:“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齐侯将享公,孔丘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也。且牺、象不出门[45],嘉乐不野合[46]。飨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47]。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也[48]。”乃不果享。

【注释】

[44]兹无还:鲁大夫。

[45]牺、象:酒器,形如牛及象的尊。

[46]嘉乐:钟、磐。野合:在野外合奏之意。

[47]秕稗:言礼草率,犹如秕谷、稗草。

[48]已:止。

【译文】

在进行盟誓之际,齐国人在盟书上添加上了这样一句:“如果齐军出境作战,而鲁国不派三百辆甲车跟随我们,我们就按盟约惩罚!”孔丘让兹无还拱手回答说:“如果你们不把汶阳的土地归还于我们,反而让我们供应齐国的所需,我们也要按盟约惩罚!”齐景公准备设享礼招待定公。孔丘对梁丘据说:“按齐国和鲁国从前的典章制度,您难道没听说过吗?盟约之事已经作结,而又准备设享礼招待,这就是让办事人勤劳辛苦。况且牺尊、象尊不可以出国门,美好的音乐也不可以在野外合奏。如果设享礼而全部具备这些东西,这是不符合礼仪的。如果这些东西不具备,那就犹如用秕谷、稗草来招待,用秕谷、稗草来招待这便是君王的耻辱。不符合礼仪,名声也会不好,您为什么不仔细考虑呢!享礼,是用来昭示德行的。如果不能昭示,还不如不举行。”于是齐景公没有举行享礼。

【原文】

齐人来归郓、、龟阴之田。

【译文】

齐国人归还了鲁国的郓邑、邑和龟阴等地。

【评析】

文章首先叙述齐国大臣犁弥征得国君同意后,怂恿莱人在盟会一开始就用武力劫持鲁君,孔子竭力护卫鲁公,并指出齐国的失礼与不义之举,使得齐国君臣无奈又理亏,进而挫败了莱人的这一阴谋。接着齐臣犁弥等人又发难,盟誓要鲁国派三百辆兵车随征,否则受罚,但孔子毫不示弱,毅然提出要归还鲁国的汶阳之田,否则也受惩罚,再一次使得齐君无法拒绝。最后盟会提出要举行享礼以待鲁君,孔子怕再生变故,以不合礼法为由谢绝这一宴请。

这个故事中,体现出了仁者之勇和匹夫之勇,把孔子大义凛然,与妄自尊大、恃强凌弱的齐国君臣针锋相对的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孔子不仅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学说,而且自己躬行实践,为子子孙孙树立了典范。维护鲁国的利益,孔子“知礼而有勇”,让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