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奴隶的母亲》作品解读
第二部分 《为奴隶的母亲》
小马哥:
母亲尼洛夫娜真的是一个非常让人崇敬的母亲形象,我们接下来聊一聊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吧。有人说这部作品中的母亲很凄惨,安子,你来给大家讲一讲这部作品中的母亲吧。
注解:柔石,本名赵平福,生于1902年,是民国时期著名作家、翻译家、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员,左联五烈士之一。
柔石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中篇小说《三姊妹》《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主办《朝花》《语丝》等进步期刊。
安子:
好。《为奴隶的母亲》是一篇短篇小说,是作家柔石1930年发表在《萌芽》第1卷上的作品。这篇小说中的母亲春宝娘惨遭生活的蹂躏。她嫁给了一个穷困潦倒的皮贩,其实这个皮贩最初也不是一个万恶不赦的混蛋,他贩皮子,也帮人干农活,而且插秧的技术还不错。只是“贫贱夫妻百事哀”,社会的不公,生活的困境,最终把他变成了一个混蛋,甚至将刚刚出生的女儿扔进沸水里烫死。最终,他走投无路,穷困潦倒,欲死不得,将妻子春宝娘典当了。
小马哥:
听起来好悲凉。
安子:
是啊,我最初看这部短篇小说的时候,都有点看不下去,太惨了。后来,皮贩把老婆,也就是春宝娘典给了一个秀才,秀才给了一笔钱,条件就是春宝娘要在他家住三五年,给他生个儿子,这就是典妻。
小马哥:
旧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和一件东西一样,被随便典当。
安子:
可悲的不仅仅是妇女的生活困境和社会地位,还有她们自身的麻木。在旧社会,也有想尽办法独立生活的女性,比如之前我们在《解读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节目中说过的《铁梨花》里的凤儿,《红高粱》里的九儿。但是《为奴隶的母亲》中的春宝娘,就真的离开了五岁的儿子春宝,去了秀才家,忍气吞声,给秀才生了一个儿子秋宝。
然而,这个母亲最终还是不能守着第二个儿子秋宝过日子,而被赶回了自己的家,回到皮贩身边。然而她离家三年,儿子春宝也对她陌生起来了。而这个母亲要面对的,是那个依旧贫困艰难的家,自己在丈夫眼里,依旧是没有尊严,没有地位。生活依旧悲苦。
注解:《为奴隶的母亲》描写了一位为奴隶和母亲的春宝娘,她勤劳、朴实、善良,被丈夫典与秀才为妻,她为了丈夫和儿子的生存,忍辱负重,去做秀才传宗接代的工具,虽然她也曾对秀才家吃穿不愁的生活感到过满足和留恋,但最终典期满后,又归家重过困苦的生活。
这就是旧社会的低层妇女,没有独立意识,麻木而可怜、可悲的旧中国封建社会最底层的母亲,被摧残,被蹂躏,没有尊严,没有人格,连保护自己的孩子的能力和权利都没有的可怜的母亲。作者柔石借“为奴隶的母亲”,向吃人的旧社会提出血泪控诉;以冷峻的笔触,采用白描手法,将深挚的情感蕴含在朴素、真切的生活描写中,从严酷的生活画卷中去探索旧社会中妇女的苦难人生。
注解:《为奴隶的母亲》主要采用纵线与对照相结合的结构来构筑整个小说情节。即以女主人公“为奴隶的母亲”的命运发展为纵线,构成了“被典前的命运——典为人妻的命运——回到夫家的命运”这一主线,表现其“被迫为奴隶、成为奴隶、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剧命运;对照式的结构则体现为女主人公“被典前的生活——典为人妻的生活——回到夫家的生活”,表现其无法摆脱的痛苦和毫无希望的生活,从而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对生命的无奈和对生存的渴望。并且揭示出落后的封建制度对农村劳动妇女的残害,同时揭示出这种典妻制度的罪恶的根源是封建宗嗣和封建伦理的不合理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