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孙武写就《孙子兵法》
兵家孙武写就《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髓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那是在我国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45年,齐国一个祖辈精通军事的世袭贵族家庭里添了一个男孩。男孩祖父孙书和父亲孙凭同在朝中为官,听说家中喜添男丁,就在孩子出生的当天晚上,高兴地一齐赶回家中。
全家上下都沉浸在无比喜悦的氛围之中。孙书望着襁褓中的孙儿,真希望他快快长大,继承和发扬将门武业,报效国家。
孙书决定给孙儿取名为“武”,孙凭完全赞同。武的字形由“止”“戈”两字组成,能止戈才是武。古兵书上说“武有七德”,即武力可以用来禁止强暴,消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协和大众和丰富财物。孙书还给孙儿取了个字,叫“长卿”。
“卿”在当时为朝中的大官,与大夫同列。孙书为齐大夫,孙凭为齐卿。他们希望孙儿将来也能像他们一样,在朝中为官,成为国家栋梁。
事情果真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随着孙武的长大,逐渐显现出对军事的爱好和特有的天赋。也许是自幼受到将门家庭的熏陶,孙武自幼聪慧睿智,机敏过人,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富有创见,而且特别尚武。每当祖父、父亲自朝中回到家里,孙武总缠着他们,让他们给他讲故事。
孙武特别喜欢听打仗的故事,而且百听不厌。时间一长,在一旁侍候孙武的奴仆、家丁也都学会了。于是,当祖父和父亲不在家时,孙武就缠着他们给他讲。
除了听故事,孙武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尤其是兵书。孙家是一个祖祖辈辈都精通军事的贵族世家,家中收藏的兵书非常多。孙武喜欢爬上阁楼,把写满字的竹简拿下来翻看,有不明白的问题就请教家聘的老师,甚至直接找祖父、父亲问个明白。
有一次,孙武读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他就跑去问老师:“先生,祀是什么?戎是什么?”
老师想今天孙武问的问题倒是简单,于是随口说:“祀是祭祀,戎是兵戎。”
孙武接着问:“祭祀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怎么能和兵戎相提并论为国家的大事呢?”
老师顿觉奇异,一时答不出来。
孙武接着说:“只有兵,才是国家的大事,是君臣不可不察的大事。”
孙武在私塾读书时,在所有的课程中,孙武最感兴趣的是“六艺”中的“射”和“御”。在“射”“御”的第一节课上,老师先给学生讲解了“射”“御”的基本内容及学习“射”“御”的意义。“射”和“御”既是战场拼杀的基本技能,也是齐国社会竞技活动的主要项目。
孙武18岁那年,他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权力阶层发生争斗,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
当时南方有个吴国,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国势强盛,积极准备伐楚,扩大势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
孙武到了吴国后,被吴国大夫伍子胥引荐给吴王阖闾,孙武带着刚写就的13篇兵法进见吴王。吴王将这13篇兵法一一看罢后,啧啧称好,拜孙武为元帅兼军师,执掌吴国军事。
在伍子胥和孙武的治理下,吴国的内政和军事都大有起色。吴王极为倚重二人,把他们两人视为左臂右膀。
公元前506年,吴国攻楚的条件已经成熟,孙武与伍子胥制定了战略构想:大军首先进行战略奔袭,深入楚国腹地,然后直捣楚国都城郢。为此,孙武为阖闾制定了一条出乎楚国意料的进军路线,从著名的义阳三关,即武阳关、九里关、平靖关,直插汉水。
吴军按照这一进军路线,顺利地达到汉水,进抵楚国腹地。楚军沿汉水组织防御,同吴军隔水对阵。由于楚军主帅令尹子擅自改变预定的夹击吴军的作战计划,单独率军渡过汉水进攻吴军,结果在“柏举之战”中大败。吴军乘胜追击,5战5胜,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
阖闾去世后,其子夫差继位。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再像以前那样励精图治,对孙武、伍子胥这些功臣不再那么重视,反而重用奸臣伯嚭。
孙武的心完全冷了,他意识到吴国已经不可救药。同时也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于是他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他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最后完成了《孙子兵法》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