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志华《辞海》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 顾志华
《辞海》,陆费逵、舒新城等编撰,1936年中华书局初版,分上、下二册,1947年修改后出合订本,1958年重印。《辞海》是在《辞源》出版二十年后,我国出现的第二部大型综合性的词典,也是解放以前我国最大的辞书。共收单字一万三千多个,词目十万多条。《辞海》出版后流行很广,影响甚大,是一部经常使用的有价值的工具书。
《辞海》的内容与体例和《辞源》基本上相同。两书比较,《辞源》偏重于收古汉语词目,《辞海》则重点收百科性词目。凡是当时常见的、流行的语词,如书籍中的古今人名、地名、成语、典故,历史上重要的名物制度、各行各业的名词术语、乃至不断出现的各种新词,都加以收录,范围比《辞源》更广泛,内容比《辞源》更丰富,体例比《辞源》更缜密。由于《辞海》比较晚出,《辞源》的一些缺点得到了纠正,比如全书观点、词语较《辞源》为新,引文不仅注书名,还注出篇名。“名门”这条词目,《辞源》只说引自李商隐文,《辞海》则注明引自李商隐的“为李贻孙上相公启”。《辞海》采用新式标点,使用统一页码,不再根据十二地支分集。书后附有“译名西文索引”、“韵目表”、“常用字读音表”等,这些都是方便读者的。但是,《辞海》仍存在着不少缺点,一部分材料转抄于《辞源》和其它类书,未加以很好地校核,沿袭了原书的错误。有些引文的出处仍不够详细。更由于此书成于解放前,还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问题,不适应现在的形势,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所以,解放后对《辞海》的修订工作是势在必行的。
《辞海》的修订工作开始于1957年,1958年成立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1959年成立“辞海编辑委员会”。1961年出版了《辞海》(试行本)十六分册。在进一步修订后,1965年出版了《辞海》(未定稿)上下册,内部发行。根据与《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的分工原则,这个未定稿成为一部综合性词典,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共收单字(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13587个,一般词语和专科性名词术语84336条。单字用汉语拼音字母注音,部分较冷僻的字加注直音,一字数读的分项注音。单字按部首排列,词目列在单字之下,依字数多少为序,同字数的依笔画多少为序。释义精确明白,征引详备。未定稿较旧版有显著的改进。1972年再次着手修订,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辞海》(修订稿)共二十分册,计为:语词、哲学、经济、政治法律、军事、国际、民族、宗教、历史、地理、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文化体育、教育心理、理科、生物、农业、医药卫生和工程技术。装订成二十八本。这具有百科全书的形式。1978年,国家恢复并且充实了“辞海编辑委员会”。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辞海》三卷本,另有一种缩印的一卷本。这部新《辞海》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部编纂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词书,共收单字14872个,选收词目91706条,包括成语、典故、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的名词术语等。所收词目,以解决一般读者在学习、工作中“质疑问难”的需要为主,并兼顾各学科的固有体系,释文用语体,主要是介绍基本的知识,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材料和观点的统一。书前有前言、凡例、部首表、部首查字法查字说明,书后有附录,计有“中国历史年表”、“中国少数民族分布简表”、“世界货币名称一览表”等十三种以及“汉语拼音索引”。全书用简体字,配有插图三千余幅。由于新《辞海》增加了大量新词目,比如科学技术方面的新学说、新成果及其重大发展等,对文史哲和其他各科词目也逐条进行了校订和修改,反映了形势的变化,时代的前进,从而给人以面目一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