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西蒙
西方文学·西蒙
法国新小说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小说家,画家,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其善于把世界的混乱而无规则的本质用一组组画面固定下来,从而产生绘画所造成的静止不动的效果的照像笔法而著称。
西蒙出身于军官之家,先后在巴黎、牛津和剑桥大学读书、学习过绘画; 1936—1939年,游历全欧,到过西班牙、苏联、意大利、希腊等国,参加过西班牙内战; 二次大战爆发后,应征人伍,一度被德军俘虏过。1945年写了第一部小说《弄虚做假的人》,表现出明显的存在主义思想倾向。1946年始定居比利牛斯山区,一边经营种植业,一边从事写作。8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创作深受普鲁斯特、萨特以及绘画艺术的影响。其小说,基本上分为两类: 第一类,主要处理时间问题,为了显示记忆过程,故意用一种长而又长、杂乱而无标点的句子,如 《风》(1957)、《草》 (1958)、《弗兰德的公路》 (1960)、《豪华大厦》 (1962) 等; 第二类小说,西蒙试图创造一种新的风格,把一组组似乎不相关联的画面拼凑在一起,并试图造成绘画所产生的那种静止不动的效果,如《历史》 (1967)、《法萨尔战役》(1969)、《导体》 (1973)、《事物的寓意》 (1975) 等。此外,还有散文集 《瞎子奥里昂》(1970) 、剧本《分离》(1963),回忆录 《钢丝绳》(1947) 等。同葛利叶比起来,西蒙更注意小说的思想内容,他深受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的影响,从第一部小说《弄虚做假的人》,到 《风》到 《弗兰德的公路》、《瞎子奥里昂》,始终贯穿着死亡、灾难、虚无的主题,贯穿着人在命运或意志面前、在自然力面前无能为力的悲剧主题。
但西蒙又是个典型的新小说派作家。《风》发表以后,他就完全走上了新小说的道路。他做了比葛利叶更为大胆的文学尝试。如果说葛利叶是受了现代电影、电视启发的话,那么,西蒙是受了绘画的启发。他比葛利叶走得更远,他的小说,情节支离破碎、人物无名无姓,既没有明确的时间,也无明确的地点,只是一组组断断续续的画面,一块块对话片断; 他自称《弗兰德的公路》是“一场灾难的片断描绘”。这源于他对世界的认识。他认为,“被感到的世界的不连贯性和写作的连续性之间的对立,水火不容”,因此,他借用绘画的手法,来把世界的无规则的运动固定下来,化时间艺术为空间艺术,造成绘画所产生的静止不动的效果; 实际上,这是一种照像笔法 (Stylo camero),在这里,他与葛利叶走到一块了来:他们的艺术最终都是为着诉诸于视觉。因此,在西蒙的照像笔法下产生了电影特写镜头的效果:为了制造一个画面,他不惜用整整两页的时间来颇有耐心地描绘穿着靴子的两只脚是怎样从地上抬起来的。更有趣的是,他的很多小说,甚至就直接产生于用他喜欢的某些画来编造故事的欲望(西蒙《瞎子奥里昂》),如《弗兰德的公路》、《豪华大厦》、《历史》等。同时,他把这种绘画手法同从普鲁斯特的音乐小说那里借来的表现手法融合在一起,在《法萨尔战役》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他自称《法萨尔战役》是可以称之为音乐小说的结构。
同葛利叶一样,他也十分注重细微之处的描绘,注意局部的描绘; 他们把福楼拜的技巧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完全抛弃了巴尔扎克式的从整体上把握社会的传统。也许,这正是基于存在主义关于世界是荒谬的、非理性的,不可解释的观点而在艺术上找到的相应的表达方式。
试图把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手法与绘画手法结合起来,化时间艺术为空间艺术,造成静止不动的客观效果,尽可能地诉诸于视觉,用一组组不连贯的画面来表现存在主义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认识,这就是西蒙的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