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常善救人》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翻译与解读
善行无辙迹01,善言无瑕谪02,善数不用筹策03,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04,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05。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06。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07。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08。是谓要妙09。
今 译
善于行路却没有辙迹,善于言辞却没有语病,善于计数却不用筹策,善于闭门不用关楗也无法开,善于系结不用绳束也无法解开。因此,有道之士常善救人、救物,而不弃人弃物。这就叫高明。
有道德的人是缺乏道德的人的老师,缺乏道德的人是有道德的人利用之资。不尊重老师,不爱护其资,虽有大智,也是个糊涂虫。这就叫精要玄妙的道理。
评 议
此章,老子讲的是“救人”、“救物”与“贵师”、“爱资”的人生道德修养哲学。
老子所说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五者皆为比喻,是采用诗歌的比兴手法,目的是为了阐明下文“救人”、“救物”与“贵师”、“爱资”的主旨。此其一。其二,老子所说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爱资等,也与圣人(即善人)“救人”、“救物”有其紧密的内在关联。《老子》作为哲理散文诗,因此具有诗歌的构思与叙事的跳跃性的特点,与一般散文叙事的方式和逻辑则完全不同。其三,老子认为善人即有道德修养的人,是“不善人”即缺乏道德修养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借鉴之资。因此,“不善人”若不尊重其老师,老师不爱护其借鉴之资,他们虽说有智慧,也是个糊涂虫。这里含有精要玄妙的道理。
老子这种“救人”、“救物”、“贵师”、“爱资”的思想,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将永远具有鉴借意义。人们从老子的这种教诲中,可以学到做人做事、修养道德的学问。所以,老子称其此等言论为“要妙”。
陈鼓应先生说:“本章不仅写出有道者顺任自然以待人接物,更表达了有道者无弃人弃物的心怀。具有这种心怀的人,对于善人和不善的人,都能一律加以善待。特别是对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弃他,一方面要劝勉他,诱导他,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善人作一个借鉴。”(《老子注译及评介》)陈先生对此章的分析,对读者正确地解读本章,颇有裨益。
注释
01 辙迹:谓车行之辙。
02 瑕谪:瑕疵与过失。 瑕,玉病也。 谪,过也。《说文解字》曰:“谪,罚也。”
03 数:帛书甲乙本、王弼本作“数”。河上公本作“计”,误。 筹策:古代计数的器具,用竹做成。
04 闭:闭门。 关楗:拒门之木。横曰关,竖曰楗。一本作“键”,误。句意谓:善于闭门,不用关楗也无法打开。
05 结:系也。 绳约:索束也。 绳,索也。 约,束也。句意谓:善于系结不用绳约也无法解开。按林希逸曰:“善言、善行、善计、善闭、善结五者皆譬喻也。其意但谓以自然为道,则无所容力,亦无所着迹。”
06 袭明:奚侗曰:“袭,因也……袭明,谓因顺常道也。”苏辙曰:“救人于危难之中……使暗者皆明如灯,相传相袭而不绝,则可谓善救人矣。”
07 资:用也。林希逸曰:“资者,其赖之以自别也。”
08 迷:《尔雅 · 释言》曰:“迷,惑也。”虽智大迷:谓虽有智慧,却是糊涂虫。林希逸曰:“虽自以为智,而不知乃迷之大者。”
09 要妙:奚侗曰:“要妙,谓精要玄妙之道。”(《老子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