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散文全文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散文全文

论雷峰塔的倒掉

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然而一切西湖胜迹的名目之中,我知道得最早的却是这雷峰塔。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有个叫作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白,后来白蛇便化作女人来报恩,嫁给许仙了;青蛇化作丫鬟,也跟着。一个和尚,法海禅师,得道的禅师,看见许仙脸上有妖气,——凡讨妖怪做老婆的人,脸上就有妖气的,但只有非凡的人才看得出,——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满金山”。我的祖母讲起来还要有趣得多,大约是出于一部弹词叫作《义妖传》里的,但我没有看过这部书,所以也不知道“许仙”“法海”究竟是否这样写。总而言之,白蛇娘娘终于中了法海的计策,被装在一个小小的钵盂里了。钵盂埋在地里,上面还造起一座镇压的塔来,这就是雷峰塔。此后似乎事情还很多,如“白状元祭塔”之类,但我现在都忘记了。

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后来我看看书,说杭州人又叫这塔作保叔塔,其实应该写作“保俶塔”,是钱王的儿子造的。那么,里面当然没有白蛇娘娘了,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

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这是有事实可证的。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听说,后来玉皇大帝也就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灵,想要拿办他了。他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到现在还如此。我对于玉皇大帝所做的事,腹诽的非常多,独于这一件却很满意,因为“水满金山”一案,的确应该由法海负责;他实在办得很不错的。只可惜我那时没有打听这话的出处,或者不在《义妖传》中,却是民间的传说罢。

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那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活该。

1924年10月28日

【导读】

为什么是“民间传说”

“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活该。”

《论雷峰塔的倒掉》首尾两句话充分表明了鲁迅对雷峰塔倒掉的态度,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愿望?祖母十分熟悉“水漫金山”的故事,常讲给小鲁迅听。儿童是一张白纸,同情弱小又是天性,印象一旦形成也就难以改变。除此而外呢?为什么通过读书知道雷峰塔是钱王的儿子造的,里面并无白娘子,鲁迅“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这也许不是他个人的想法,“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看来,希望雷峰塔倒掉是普遍的民意,因为法海镇压的是“民间”的爱情。

《白蛇传》和《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代表了民间“求之不得”的伤痛和对美好的祝愿。民间的痛苦,自有民间的法则来消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梁山伯、祝英台化作双蝶,孟姜女哭倒长城。法海将白娘子装在一个小小的钵盂中,一报还一报,百姓就“罚”他把蟹壳坐穿。所有的“办法”都夸张、荒诞、离奇,表现的是百姓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无奈,更是民间对压迫与害人者的诅咒。

想知道雷峰塔究竟是怎么倒掉的吗?读一读鲁迅的《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