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石渠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柳宗元:石渠记
柳宗元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儵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休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之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渠和石涧都是袁家渴水网地带的小风景区。石渠宽不过一二尺,长不过五六十尺。本无名,因其溪流皆石,故名为石渠。作者为什么对这条无名的石渠感到极大兴趣,为它作记呢?渠虽小,但它奇特清幽的自然美吸引着作者。文章直接描绘了石渠的流向,先向西南,遇巨石伏流而出,形成一个石泓;再向西折,北堕小潭,又向北曲行纡回,最后流入“渴”。短短的一条石渠竟然穿石陷岩、纡回曲屈、百折不挠地前进,这本身就是值得一写的奇景。何况石渠两岸的景色清幽秀丽,石泓有昌蒲伏盖,小潭有鯈鱼游动,岸边有诡石怪树、奇草美竹。尤其是“风摇其巅,韵动崖谷”的时候,天籁之音在山谷间回荡,传向远方,更显得一片清远深出。在作者笔下,石渠虽小,而其气韵则充满宇宙之间,他只是娓娓写来,没有比喻和感叹。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作者性格的表现。作者的人格象石渠那样清丽,神韵像石渠那样非凡,生活也像石渠那样在极其困难的处境中抗争。石渠的自然美和作者的人格美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石渠沉睡在僻远的山野间,常年累月遭到落叶的覆盖,土石的壅塞,掩盖了石渠的本来面目。作者像对钴鉧潭西小丘那样,“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而盈”,使石渠显露出清幽奇丽的风姿。寥寥数语,寄托着作者涤荡丑类的品格和激愤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