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荀子·劝学》原文鉴赏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先秦散文·荀子·劝学》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荀子·劝学》原文鉴赏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干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14),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15):“嗟尔君子(16),无恒安息(17)。靖共尔位(18),好是正直(19)。神之听之,介尔景福(20)。”神莫大干化道(21),福莫长于无祸(22)

吾尝终日而思矣(2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4);吾尝跂而望矣(25),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26),而闻者彰(27)。假舆马者(28),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2 9 ) , 非能水也(30),而绝江河(31)。君子生非异也(32),善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茗(33),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听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34),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35)。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36),不扶而直;白沙在涅(37),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38),其渐之滫(39),君子不近,庶人不服(40)。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41),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42);荣辱之来,必象其德(43)。肉腐出虫,鱼枯生蠹(44)。怠慢忘身,祸灾乃作(45)。强自取柱(46),柔自取束(47)。邪秽在身,怨之所构(48)。施薪若一(49),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50),禽兽群焉(51),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52),林木茂而斧斤至焉(53),树成荫而众鸟息焉(54),醯酸而蜹聚焉(55)。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56),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57),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58),不能十步;驾马十驾(59),功在不舍。锲而舍之(60),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61)。蚓无爪牙之利(62),筋骨之强,上食埃土(63),下饮黄泉,用心一也(64);蟹六跪而二螯(65),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66),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67),无昭昭之明(68);无惛惛之事者(60),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70),事两君者不容(71),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72)。螣蛇无足而飞(73),梧鼠五技而穷(74)。《诗》曰(75):“尸鸩在桑(76),其子七兮。淑人君子(77),其仪一兮(78)。其仪一兮,心如结兮(79)。”故君子结于一也。



【注释】 ①君子:指有知识有道德的人。 ②已:停止。 ③青:青色。蓝,草名,可用来染青色。 ④中:(zhong,音重)符合。绳,工匠用来取直线的绳墨。 ⑤鞣(rou,音揉)通“糅”,用微火熨木使木弯曲。轮,车轮。 ⑥规:圆规,工匠用来取圆的工具。 ⑦槁暴(pu,音瀑),枯干。 ⑧复:再。挺,直。 ⑨然:这样。 ⑩受:指经过加工。 (11)金: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砺,磨刀石。 (12)日:每天。参省,检验考察。 (13)知:通“智”、智慧。行,行为。过,过失。 (14)干:国名。越,国名。干,越是南方的小国。夷,东方少数民族。貉,北方的少数民族。 (15)《诗》:指,《诗经》,这篇是《小雅·小明》。(16)嗟:感叹词。尔,你们。 (17)无:通“毋”,不要。恒,常。安息,安逸歇息。 (18)靖:安。共,通“供”,供职。 (19)好:(hao)喜欢。是,这个。 (20)介:助。景,大。 (21)神:指精神修养。化,变化。道,指自然和社会的规律。 (22)长:大的意思。 (23)尝:曾经。 (24)须臾:片刻。 (25)跂:(qi,音齐)踮起脚后跟。 (26)疾:指声音高急。 (27)彰:清楚。 (28)假:凭借。舆,车。 (29)楫:船桨。 (30)能水:指会泅水。 (31)绝:横渡。 (32)生:通“性”。 (33)苕:(tiao,音条)芦苇的穗。 (34)射(yue,音夜)干:植物名,白花,长茎,长在高地。 (35)仞:七尺或八尺。 (36)蓬:草名。 (37)涅:黑泥。 (38)兰槐:香草名。芷,(zhi,音止)即白芷,此指白芷之根,有香气。 (39)渐:(jian) 浸泡。滫, (xiu,音朽)臭水。 (40)服:佩带。 (41)就:接近。士,指贤士。(42)所始:开始的原因。 (43)象:依照。 (44)蠹:(du,音杜)蛀虫。 (45)作:兴起。 (46)柱:通“祝”,折断。 (47)束:约束。 (48)构:结集。 (49)施:摆放。薪,柴。 (50)畴:(cho,仇)同类。 (51)群:同类为群。 (52)质:箭靶。的,箭靶正中的圆心。张,张挂。 (53)斤:斧子。 (54)荫:树阴。 (55)醯:(xi音西)。醋。蚋,(rui,音瑞)蚊子一类的虫。 (56)神明:指人的智慧。 (57)跬:(kui,音傀)半步。 (58)骐骥:良马。 (59)十驾,十天的路程。 (60)锲:雕刻。舍,停止。(61)镂:(lou,音漏)。雕刻。 (62)蚓:蚯蚓。 (63)埃:尘土。 (64)一,专一。 (65)跪:蟹脚。螯,螃蟹等动物前面的夹钳。 (66)蟺,鳝鱼。 (67)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形容专心致志。 (68)昭昭:显著。(69)惛惛:同冥冥。 (70)衢道:歧路。 (71)容:宽容。 (72)聪:听得清楚。 (73)螣(teng,音腾)蛇:传说为龙的一类。 (74)梧:梧鼠是一种形状像免子的鼠,据说有五种技能:能飞、能爬树、能游水、能打洞、能走,但五技都不精。穷,困窘。 (75)见《诗经·曹风·尸鸠》。 (76)尸鸠:布谷鸟。 (77)淑人:善人。 (78)仪:仪态。 (79)结:束结,比喻坚定。



【今译】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青颜色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蓝草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冷得多。木材的直度象用绳墨加工过一样,把它燥成车轮,它的圆弧就象圆规画的一样,即使经过火烤日晒,也不会再挺直了,是由于煣使它这样的。所以,木料经过绳墨的比量,就可以取直;刀剑经过磨石的磨砺,就可以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而且每天检察自己,就能智慧精明,而且做事不会犯错误。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的高度;不站到深溪之上,就不知道地的厚度;没有听到过先王的遗训,就不知道学问有多博大。不同国度、民族的孩子,刚生下来时声音都是一样的,长大以后习俗却各不相同,是教化使他们这样。

《诗经》说:“你们这些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要安心地供职;喜欢那些正直的人们。神明知道了这些,会保佑你们享受洪福。”

精神修养没有比受到圣贤之道熏陶更大的了,福没有比没有灾祸更大的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可是不如学习一会儿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来远望,可是不如站在高处视野开阔。爬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够看得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到的人却觉得更清楚。凭借车马的人,不一定特别会走路,但能到达千里之外;凭借船舶的人,不一定会泅水,可是能渡过江河。君子的天性并无奇异之处,他只是善于利用外物啊。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搭窝,用毛发来编织羽毛,把窝系在芦苇的穗上,风一吹。芦苇穗被吹断了,鸟蛋打破了,雏鸟也摔死了。这不是因为鸟窝不完善,而是由于鸟窝系挂的芦苇穗造成这样的结果。西方有一种植物,名字叫射干,它的茎杆只有四寸长,生长在高山之长,下临百丈深渊。它的茎杆并不长,但它所站立的位置使它显得特别高。蓬蒿生长在大麻中间,不用扶就能挺直;把白沙放在黑泥之中,它就和黑泥变得一样黑。兰槐的根,这就是白芷,如果把它浸泡在臭水里,君子就不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佩带它。白芷的本质并不是不美好,而是臭水使它变成这样。所以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乡里,出游一定要接近贤士,这是用来防止邪僻接近中正的办法。

物类的兴起,必有开始的原因;荣辱的到来,必然依照人的德行。肉腐烂了就要长蛆,鱼干枯了就要生蠹虫。行事怠慢忘了自己,就要引来灾祸。强硬的东西总要被折断,柔弱的东西总要受约束。身上有了邪僻肮脏的东西,这是招致怨恨的原因。柴草摆放得一样,火总是首先向干燥的地方烧;地面一样的平整,水总是向湿的地方流。花草树木总是同类的长在一起,飞禽走兽总是成群的栖息,世间万物总是同类的相互依存。所以箭靶子一张挂起来,弓箭就射来了;树木一长茂盛,人们就拿着斧头来砍伐;大树成荫,百鸟都来栖息;醋一酸,就会聚集许多蚋虫。所以,说话有时会招惹灾祸,行事有时会招致凌犀,君子立身处事应该谨慎啊!

积土成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积水成渊,蛟龙就会在这里出现;积聚善心成为德行,自然就会有智慧,具备圣人之心。所以,不一步一步地积聚,就到不了千里万里;不积聚小沟壑,就不能汇成江海,骏马跳一下,超不过十步之远;弩马完成十天的路程,成功就在于坚持不懈。雕刻时如果半途而废,朽木也弄不断,不停地雕刻,金属和石头都是可以雕刻的。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劲的筋骨,在地里向上吃土壤,向下喝泉水,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八(六)只脚,两个大钳子,但如果没有蛇和鳝鱼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燥。所以没有专一的志向,就没有光明的智慧;没有默默的工作,就没有显赫的功劳,走在歧路上到不了目的地;事奉两个君主的行为得不到宽容。眼睛同时看两个地方就看不清楚。耳朵同时听两个声音就听不明白。蛇没有脚,可是能够飞,梧鼠有五种技能却处境窘困。《诗经》说:“布谷鸟在桑树上,喂养它的七个雏儿。善人君子,他的仪态始终如一。他的仪态始终一致,他的心志就象打了结一样坚定。”所以君子之心要始终坚定地结着。



【集评】 明·陈仁锡《诸子奇赏·荀子》:“比喻杂出,语平沓,荀子多坐此。”

明·王凤洲:“佳言格论层见叠出,如太牢之悦口,夜明之夺目,令荀子无性恶之说,无以尧舜为伪,无以子思孟轲为乱天下,其劝学之功岂终外于名教哉!”(见明·归有光《诸子汇函·荀子》)

民国·张之纯《评注诸子菁华录·荀子》:“大学自天子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其功用至于平治,故此篇引诗亦广言其效。……引诗作结,余味曲包,笔妙得之左氏。”



【总案】 荀子在这一节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说明了对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品德和才能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后天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熏陶而形成的,因而学习是重要的。他运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从不同角度来说明这个道理,他强调学习要不断积累,“锲而不舍”,反对用心浮躁和朝三暮四。并且提出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著名论断。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并通篇运用排比的手法,使文章具有宏大的气势,富于感染力。

昔者瓠巴鼓瑟而沈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晋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经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11),类之纲纪也(12),故学至乎札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13),《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14),在天地之间者毕矣(15)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16),布乎四体(17),形乎动静;端而言(18),蠕而动(19)。一可以为法则(20)。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21)。故不问而告谓之傲(22),问一而告二谓之囋(23)。傲,非也;囋 ,非也;君子如向矣(24)

学莫便乎近其人(25)。《礼》、《乐》法而不说(26),《诗》、《书》故而不切(27),《春秋》约而不速(28)。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29),则尊以遍矣(30),周于世矣(31)。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32),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33),顺《诗》、《书》而己耳,则末世穷年(34),不免为陋儒而己。将原先王(35),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36)。若挈裘领(37),诎五指而顿之(38),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39),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40),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土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41)

问楛者(42),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43)。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普(44)。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45):“匪交匪舒(46),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47),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48);伦类不通(49),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50);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51)。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52),思索以通之(53),为其人以处之(53),除其害者以持养之(54);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55),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力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56)。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57)。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58)。天见其明(59),地见其光(60),君子贵其全也。



【注释】 ①瓠巴:传说古代善弹瑟的人。鼓,弹。沈,同“沉”,字本作“流”。 ②伯牙:传说古代善弹琴的人。六马,古代天子驾车用六马。仰秣,马被琴声吸引,仰头不吃饲料。 ③形显露出来。④邪:语气词,无义。 ⑤恶:哪里。 ⑥数:各类课程的门数,指顺序。 ⑦真:诚心。 ⑧没:通“殁”,死亡。 ⑨《书》、《尚书》。 ⑩中声:中和之乐律。止,存。 (11)《礼》:《仪礼》。大分指总纲。 (12)类:指在礼法条文之外可以类推的律条。 (13)《乐》:《乐经》。 (14)《春秋》:春秋时期鲁国的史书,相传孔子删改过《春秋》。微,隐微。 (15)毕:完备。 (16)箸:通“著”,著明。 (17)布,分布。(18)端:通“喘”,意为小声说话。 (19)蠕:(ru音儒),微动。 (20)一:都,皆。 (21)禽犊:古代多以禽兽为馈赠之礼,这里指小人用来炫耀的学识。 (22)傲:躁。 (23)囋(za音杂):多言,唠叨。 (24)向:通“响”,应声。 (25)其人:指贤师。 (26)说:详细说明。 (27)故:指前代旧事。切,切近现实。 (28)约:词意简约。速,迅速了解。 (29)方:通“傍”,靠近。前一个“之”与“而”通。 (30)遍:普遍。 (31)周,周知。 (32)经:通“径”,途径。 (33)安:则。特,只。杂识志:杂记之书。 (34)末世穷年:毕生。 (35)原:以……为原。 (36)经纬蹊径:指途径。 (37)挈(qie,音窃):提,拎。 (38)诎(qu,音区):屈。顿,抖动。 (39)道:遵循。宪,法。 (40)壶:古代盛食物的器皿。以锥餐壶意为用锥子代替筷子吃饭。 (41)散:不奉法,行为不检点。 (42)楛(ku,音苦):恶劣,此指不合礼义之事。 (43)致:极,指最高境界。 (44)瞽(gu,音古):盲人。 (45)见《诗经·小雅》。 (46)交:通“绞”,急。匪,不。今本《诗经》该句作“彼交匪纾”。 (47)发:射箭。 (48)御:驾车。 (49)伦:理。类,法。 (50)涂:通“途”。 (51)桀:夏朝最后一个君王,暴君。纣,商朝最后一个君王,暴君。盗跖(zhi,音直),相传为春秋末年的著名大盗。 (52)诵数:诵读。贯,贯穿。 (53)为其人:指效法贤师。处,立身处世。 (55)持养:保持。 (55)致:极。(56)荡:动摇。 (57)操,操行。 (58)成人:有成就的人。 (59)见读xuan,现。 (60)光:通“广”。



【今译】 古时候,瓠巴弹瑟,水底下的鱼都浮上水面来听;伯牙弹琴,驾车的马都停止吃草料,仰起头来听。所以,声音再微小也会被人听见,行为再隐密也会被人发现。山里埋藏着玉石,草木就显得润泽。渊谷中有珍珠,崖岸就不干枯。是没有积累起善行吧,哪里有不被人知道的呢?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回答说:它的顺序是从读经开始,到学礼结束;按意义来说,是从做学士开始,到成为圣人结束。诚心积累,努力持久,就学得进去;学习到死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顺序上来说是有终结的,至于从学习的意义上看,那是不能停止片刻的。这样做了,就是人;不这样做,就是禽兽。所以,《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经》是中和之乐律的存记;《礼经》是法制的总纲,据以类推的规范,所以学习到礼就到尽头了。这就叫做道德的极点。《礼经》的肃敬而有节文,《乐经》的中正和谐,《诗经》、《尚书》的博大,《春秋》的微妙,天地间的一切事理都完全具备了。

君子的学习,进入到耳朵,明通到内心,分布到全身,体现在一举一动;小声的说话,轻微的动作,都可以作为别人的表率。小人的学习,从耳朵里进去,从口里出来;口和耳朵之间只有四寸,怎么能够美化人的七尺身躯呢?古代的学者为自己学习,现在的学者为别人学习。君子的学习用来美化自身,小人的学习用来向别人炫耀。所以,人家没问就告诉人家,叫做急躁;人家问一个问题,却告诉人家两个问题,叫做唠叨。急躁不对,唠叨也不对,君子回答问题应该象回声应和一样。

学习,最便利的是接近贤师。《礼经》和《乐经》有法度却没有详细说明,《诗经》和《尚书》记载古代的事不切实用,《春秋》词义简约而不能迅速了解。靠近贤师学习君子的学说,就能受到尊重和普及,被众人周知了。所以说,学习,最便利的是接近贤师。

学习的途径,没有比爱好贤师更迅捷的了,尊崇礼法是其次。上不能爱好贤师,下不能尊崇礼法,那只能学一点杂记之类的知识、读通《尚书》、《诗经》而己,那末一辈子也不免作一个陋儒罢了。如果要推原先王,以仁义为本,那么礼就是必由之径。就象提起皮衣的领子,屈着五指抖顺它的毳毛,顺过来的毳毛就数不清了。不遵循礼法,只搬用《尚书》、《诗经》的记载,打比方说就如同用手指头测量河的深度,用戈来舂黍谷,用锥子代替筷子吃饭,是不能取得功效的。所以,尊崇礼法,虽然还不明通,也是品行端正的学士;如果不尊崇礼法,虽然精审察辨,也只是懒散的儒者。

问不正当问题的人,不要告诉他;告诉不正当事的人,不要去问他;说不正当话的人,不要听他的;有争强意气的人,不要跟他辩论。所以,必须是顺着一定的理性而来的,才接近他;不顺着道义而来的就躲避他。所以,礼节恭敬,然后才跟他谈论道义的方向;言辞和顺,然后才跟他谈论道义的条理,面色顺从,然后才跟他谈论道义的精义。所以,不可以跟他谈论而跟他谈论,叫做浮躁;可以跟他谈论而不跟他谈论,叫做隐晦;不察颜观色,就跟他交谈,叫做瞎眼。所以君子不浮躁、不隐晦、不瞎眼,谨慎地顺着对方的表现。《诗经》说:“不急不缓,这是天子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射一百支箭,有一支没有射中,就不能够算善于射箭;赶了一千里路,还剩下半步没到目的地,不能够算善于驾车;理法不通达,仁义不能贯穿始终,不能够算善于学习。学习,本来就是要学贯穿始终。一半出,一半进,这是街巷里的普通人;他的好行为少,坏行为多,是桀、纣、盗跖一类的人。全面地学习并坚持到底,然后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学者。

君子知道知识不完备不精粹不足以算是美好,所以诵读(诗书)来贯穿知识,思考和探索来明通道理,效法贤师来立身处世,除去有害的东西来保持学问的精粹,使眼睛除了正确的东西都不想看,使耳朵除了正确的东西都不想听,使嘴巴除了正确的东西都不想说,使心除了正确的东西都不想考虑。至于极其爱好的东西,眼睛爱好五色,耳朵爱好五声,嘴巴爱好五味,心志有利于保有天下。所以,权利不能压倒他,人多不能变化他,天下不能动摇他。活着这样做,死了也这样做,这就叫做德行操守。有了德行操守然后才能坚定,坚定才能应付变故。能坚定能应付,这就叫做有成就的人。天表现它的光明,地表现它的广博,君子的高贵在于具备各种美德。



【集评】 明·申时行:“佳言格论层出叠见,如太牢之悦口夜明之夺目,不当以文论也。”(见《二十九子品汇释评·荀子》)

明·蔡汝楠(白石):“圣门一贯之学为千圣传心之要,即十六字之授受不外此,云全之尽之则知一之义大矣。”(见明·归有光《诸子汇函·荀子》



【总案】 这一部分,荀子着重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他区分了君子和小人对学习的不同态度。“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认为那些把学到的知识作为炫耀的资本,以提高自己身价的人,君子是不齿的。在对学习的方法上,他除说明了学习要有步骤外,还强调接近贤师是最迅捷的途径。最后,荀子还强调了要全面地学习和追求所学知识的精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权力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