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162]竹,闻水声,如鸣佩环[163],心乐[164]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165]。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166],为屿[167],为嵁[168],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169],参差披拂[170]。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171]不动。俶尔[172]远逝,往来翕忽[173],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174]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175],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176]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注释】
[162]篁(huánɡ):竹林。
[163]佩、环:古人系在衣服上的玉器。
[164]乐:喜欢。
[165]清冽:清澈寒冷。
[166]坻(chí):水中高地。
[167]屿:小岛。
[168]嵁(kān):不平的山岩。
[169]蒙络摇缀:形容树的枝叶紧密连结在一起,相互缠绕,摇曳下垂。
[170]披拂:随风飘动。
[171]佁(yǐ)然:呆立不动的样子。
[172]俶(chù)尔:忽然。
[173]翕(xī)忽:迅速的样子。
[174]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175]差互:交错。
[176]悄怆:忧伤。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像是人们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是喜欢。于是将竹子砍倒,开出一条小路,往下走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块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边,石头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曳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愣在那里不动;忽然又向远处窜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同游人相互逗乐。向水潭的西南望去,小溪就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弯曲,时隐时现。溪流两岸的地形像犬牙似的互相交错,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坐在潭边,四面有竹子树木环绕合抱着,寂静空虚地没有其他人,那幽深悲凉的氛围令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也幽深极了。因为它的环境太过冷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把当时的情景记下便离开了。
与我同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柳宗玄。和我一同出行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解析】
这篇文章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所作,是着名的“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全文有景有情,富有诗意,十分引人入胜,表现了作者出色的写作技巧。因此这篇文章也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之所以写得突出,是因为他不同于一般玩山游水的人,只是浮光掠影,得到一点浮泛的印象,而柳宗元是把自己的性格、遭遇写到了山水之中去,创造出了新的境界。纵观全文,小石潭清幽的环境、奇异的潭石、清澈的潭水以及水中的游鱼,在他的笔下都变成了活物。
全文层次清晰,以清幽的氛围贯穿始终:写潭水“水尤清冽”;写潭“全石以为底”;写游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自己因为“悄怆幽邃”、“其境过清”而记之离去,都体现了一个“清”字。读完此文,一个清幽神秘的小石潭立即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