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学佺《春风楼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曹学佺《春风楼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曹学佺:春风楼记

曹学佺

夫山诎水赢,则能荡之而来;壑深舟固,则或负之而去;故楼居为仙人之所好,而水上为智者之至乐也。余今年客居豫章,住在东湖。友人李云将氏,门楣相对,一呼即集,时坐春风楼中。春风楼者,其尊人孟乾公之所创也。孟乾一代风流,千秋命赏;铜雀春深,瑶台月满。尝有春风微籁,被之絃管,抽其光景矣。至今烟霜傍峰,犹疑绮障之施;凫鹤浮波,尚作清音之和者也。云将属余以记之。

余见东湖之水,信乎吐吞城廓,而吸嘘风云者。谁家别业,若箇良工;只似秦娥背镜,孰映黛光;吴驷过门,徒看练影者哉!春风楼若为东湖而设,而湖遂得为此楼有也。层构既崇,入窗自豁;堂丽而华,房密而曲。集珠履之上宾,拥翠钿之佳妇;玉杯范雪,银烛擎烟。中无不有,外别一区。天井载浮,空廊受浸;树势半欹,苔痕尽染;既风生其荐爽,虽月晦而驻明。东西两岸,俱有长垣,为公府之所筑,乃为我而隔市尘矣。西山逶迤而来,犹窥一抹,似露半眉;落日倒景,则出金翠之盛妆也。南面相对,其为长堤高柳者,杏花楼耶?云日在杏花楼时,作胭脂色,其在柳树之上,依稀柳色也。东南水特宽,地势若少缺。湖中岛屿,有苏公亭峙之,望此辄有无穷之想。余一夕与云将泛小艇问其处,西山霞气蒸人,中流闻箫鼓声渺渺自空堕,回视春风楼如在蓬岛,而我辈已神仙中人矣。

此记本为春风楼而作,然而一开头却宕开一笔,以议论感慨起势,出手不凡,清警拔俗。在山少水多的地方,能荡舟而来,若壑深而舟固,则水可载之而去,所以一般说来,仙人好楼居,以其有凌高飘渺之概,而才智之士则乐于观水,以其动而多清美之趣。这开头一段议论,是总说楼居观水之乐,暗中点出春风楼宜为仙居,宜为智者所乐之处,既切合题目,又与文章结尾一气相呼,立意之妙,非射雕之手莫能为之。同时也发挥了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趣旨。接下去写自己客游南昌,住在东湖,然后又说寓所和友人李云将门楣相对,故而“一呼即集,时坐春风楼中”。至此,几经曲折绕旋,方才道出题目,说出春风楼地点。这种写法,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妙趣。点出了春风楼,再从创始人孟乾公落墨,“一代风流、千秋命赏”,便为春风楼生出了许多光彩,使人联想起往日的趣闻韵事,仿佛孟乾公当年的风流倜傥,都化在这春风楼中,令人不胜景慕。“铜雀”五句,写昔日春风楼的光景。用曹孟德的铜雀台,仙人所居的瑶台作比,又渲染了“春深”、“月满”最为美丽的时刻,已自令人陶醉。何况春风微拂,天籁轻吟,歌吹弹奏,妙舞清音,更平添千种风情,万样景致。岁月无情,春风楼的盛日虽然一去不复,但其山水清景得天独厚,韵态仍然不减当年。至今那片片烟霞,环抱着奇峰翠巘,宛如昔日长袖绮纱的翩翩仙子,照应“铜雀”、“瑶台”上的美人瑶姬;水鸟上下,翻飞嬉戏,仍然鸣声轻嘤,此起彼和,照应“春风微籁,被之絃管”。这一段描写春风楼大致景观,抚今追昔,无限感慨。写今之笔实,怀古之墨虚,有声有色,动静相发。数笔之下,便已托出一幅爽气宜人的风景绘,于是便顺势带出“云将属余所以记之”。

“余见东湖之水”以下,作者集中笔墨对春风楼从各种角度作了描述,乃是本记的最精彩处。孟浩然写岳阳楼说“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作者记东湖的春风楼也不免同感:“信乎吐吞城廓,而吸嘘风云者。”十几个字,便将东湖的气势烘托了出来。接着便用“别业”、“良工”;四句来比衬。说明人间楼台景观应须建在湖水之滨,面向视野开阔之地,才能收揽众美。如果有楼而无水,犹如“秦娥背镜”,无以映照姿容。如果有楼而地狭,则如“吴驷过门”,只见其练影而已。而春风楼面对东湖,独擅胜景,相映生辉,故而紧接着写楼与湖不可分割的构景关系,以设拟语气说这春风楼如为东湖而设,那末东湖风景也就为春风楼所有了。这样写来,婉而有致,富有情趣。正是湖因楼而增光,楼为湖而生色,交相辉映,才使春风楼成为观赏风景的理想处所。

接下来,笔锋就势一转,由宏观勾勒转入具体描摹,中心也集聚在楼字上。层楼高崇入云,游人凭窗而望,境界开阔,心胸也自豁然。楼堂美妙华丽;房室密集曲折。正是这里汇聚了披紫履珠的优雅宾客,簇拥着珠光宝气的丽媛贵妇。金杯玉盏,翻出灿灿雪花;银烛高烧,开起缕缕青烟。以上写楼中景致繁华,突出它“中无不有”。而“外别一区”,则把笔触由楼中移出楼外。那散布在院落中天井,远远望去,仿佛飘浮在湖面上,空敞的廊庑被湖水浸润着,树势倾斜,垂枝轻拂湖水;苔痕回绿,好似全被染过。风儿吹过,送来一阵阵爽气;月亮即使晦暗,湖上仍然泛起片片光明。真是好一派景色。“东西两岸的长垣,本来是“公府”筑来保护都市的,却恰好隔绝了市嚣,保护了春风楼的清静境界,流露出厌倦尘嚣的思想情感。

下面由湖岸转而写山脉。“西山逶迤而来”。极目眺望,能窥见那山顶的“一抹”青绿,仿佛是美人刚露出半边眉毛。但一当日落西山,倒影湖中,反而看到了丽姿盛妆美人的全貌。落日倒景、湖光山色,形象美妙,清丽动人。尤为奇妙的是那云日光色的变幻。当它映照在杏花楼上时,艳红鲜丽,美如胭脂之色,而当它映照在柳树上时,又染上柳色,蔚然成绿。这里既引出杏花楼与春风楼映衬,又借日光云色、长堤高柳相烘托,勾勒了一幅以春风楼为立体图景的画面。

接着又从“南面”转向东南,“水特宽,地势若少缺”,给人一种无边无际、浩瀚茫洋的感觉。而湖中岛上建有苏公亭,岿然耸立。一眼望去,便让人产生无穷遐想。在写完楼景、湖景之后,转而写游观之乐。作者同春风楼主人,一夕乘小艇登岛游赏。只见西山上紫气腾腾,温馨蒸人。半道上忽听得箫鼓弦管,乐声悠扬,隐约间仿佛从天上飘坠而下。回过头来再看春风楼,宛如在蓬莱仙岛一般,这空灵飘缈的境界,使作者恍如身临仙境,故而说:“我辈已神仙中人矣”。这里好象是写湖中岛,其实还是在写春风楼,只不过是把镜头换了个角度,由“身在此楼中”移到楼外湖中岛上,由此观赏春风楼便显得更美,更具有迷人的色彩,加上注入神话气氛,更令人神驰心往。

全文景色明丽,形象园满,耐人回味,写景体物,极富层次。先写楼,再由眼目所及,由内而外,依次展现出东湖、西山、杏花楼、苏公亭,再调整角度,由外面看楼,这样便对春风楼作了全面的刻画。结尾处又涂上一层神秘色彩,意境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