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孟德传
孟德传
孟德传
【原文】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111]。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112]。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113]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114]:“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115]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116]、胀、懑,无所不至,既[117]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118]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119],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120]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121],置之秦州。张安道适[122]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123],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124]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125],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注释】
[111]神勇之退卒也:神勇,禁军兵营名。退卒,逃兵。
[112]志:志向。
[113]出:离开。
[114]念:心想。
[115]恤:忧虑。
[116]利:同“痢”。
[117]既:在…之后。
[118]辄:每每,总是。
[119]动:惊动。
[120]弭耳:犹贴耳。这里是形容动物变得驯服的样子。
[121]自告者:自首的人。
[122]适:恰逢。
[123]顾:顾念,关心。
[124]特立于世:超凡脱俗、独立于世。
[125]浩然之气:盛大刚直之气。
【译文】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欢山林生活,当了兵后,“向往山林”的志向没能够实现。宋仁宗嘉祐年间,他戍守秦州,陕西关中有很多名山。孟德便休掉妻子,把他的儿子给了别人,而自己却逃到华山脚下。他用衣服换了一把刀和数十个饼,拿着这些东西进了山。自己心想:“我是禁军里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抓住也是死,没有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他只管向山的深处去。饼吃完了,就采草根和树的果实来吃。有一天生了数次病但又好了,呕吐、痢疾、腹胀、胸懑,全都出现了,几个月以后,吃这些就像吃五谷的平民一样健康平安。因此进入山的前两年没有饿过肚子。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但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时,就趴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儿,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远,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的样子,终于俯首帖耳地走了。再把其它猛兽和老虎一样的试了一次,每次都一样。”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今属陕西商洛),他不知这里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问他:“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便把事情的始末全部说出,宋知州就把他当做自首的人,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州,孟德自称有病,才得以开除兵籍复员为百姓。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称得上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念,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便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而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挂齿呢!
【解析】
这是一篇借为人物立传而发议论的带有寓言色彩的传记文,写出了孟德这个小人物的一生。文章通篇围绕“奇”字,写出了孟德的奇性、奇行和奇遇。
文章前半部分塑造了一个无所顾、无所慕、无所惧的人物形象,孟德既是一名普通士兵,又具有坚韧的毅力,能战胜一切困难。后半部分生发议论,更是点睛之笔。苏辙认为,世间之人有所仰慕,有所希求,也就有所畏惧,因而不能像孟德那样无畏无惧的独立于世。孟德因为内心无惧,因而浩然之气发于形色。这想必也是他为野兽所畏,屡遭大难而不死的原因吧!
本文将人物故事和哲理的阐发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文章更加充实,而且寓深刻于真实。结尾的收笔更是落地生花,让读者有理有据地接受了这篇短文的深刻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