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品:游褒禅山记

简介

本篇选自《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雄健峭拔。《王文公文集》一百卷,文五十六卷,诗四十四卷,收录了他大部分诗文,与《临川先生文集》内容大致相同。本篇是篇游记形式的说理文,借游山来说明治学的道理,强调“志”在治学或创业方面的突出作用,指出不要浅尝辄止或半途而废,而应具有坚定不移的志气和顽强的毅力。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注释

①浮图:梵语,“佛陀”、“浮屠”、“佛图”的异译,有时指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②庐冢(zhǒnɡ):即庐墓,修建在墓旁的房子。 ③窈(yǎo)然:幽深的样子。 ④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 ⑤相(xiànɡ):帮助、辅佐。 ⑥悲夫:感慨的意思。

译文

褒禅山也叫做华山,唐朝僧人慧褒最初在这里建造房舍,而他死后又葬在此地,因此,这以后就名叫褒禅山。现在称之为慧空禅院的,就是慧褒的房舍和墓地。距离这禅院以东五里地,叫做华山洞的,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取此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座石碑倒伏在路上,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了,其中只有个别文字尚能认出的,叫做“花山”。如今把花山读为“华实”的“华”,可能是读音错误吧。

山下面平坦宽阔,有道泉水从其侧旁流出,这里题字记游的人很多,此处即是人们所说的前洞。由此山再登上约五六里路,有一处洞穴幽暗深邃,进得里面寒气森森,打听它有多深,即使是酷好游览的人也没有到达过尽头,此处叫做后洞。我和四个人举着火把进去,入洞愈深,前行愈难,但所见愈奇。有个懈怠想要退出的同伴,说:“不出去,火就要燃尽了。”于是我们随他而出。大概我所达到的,比起酷好游览的人来,还不到人家的十分之一,但是察看洞的左右石壁,来到这里题记姓名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概洞越深远,到过的人就更加少了吧。正当那时,我的体力还足以继续深入,火把也满可以继续照明的。大家已经出来了,有的就责怪那提议出来的人,同时我也后悔跟随他出来,不能尽兴享受游赏的快乐。

在这儿我很有感触。古人观察天地、山河、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收获,是由于他们探索思考得深入而广泛。平坦而路近的,游人就很多;艰险而遥远的,去的就很少了。可是世上那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不同寻常的胜景,却常常是在艰难而遥远、人迹罕至的地方。所以没有志气的人是不能够达到的。有志气且不随人中止的,然而力气不足的人,也是不能达到的。既有志气又有体力,并不随人懈怠,但走到黑暗迷惑的处所而没有器物来帮助他,还是不能够达到的。然而体力充足可以到达而中止的,旁人就可以讥笑他,他自己亦会悔恨。如果尽了力,还不能达到的话,自己就可以无悔,而旁人又有谁能讥笑他呢?这就是我的心得体会。

我看到倒伏的石碑,从而又惋惜许多古籍不能保存下来,后世以讹传讹,使人不明真相的,那是说不胜说的啊!这就是为什么学者不可不深思而谨慎地利用它的缘故。

同游的四人是:庐陵的萧君圭字君玉、长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1054年)七月某日,临川的王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