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游雁荡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方苞《游雁荡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方苞:游雁荡记

方苞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

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蹶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乾隆八年(1743)八月十四日,作者不顾年高病弱,乘求医浙东的机会,游览了雁荡山,写下了这篇游记。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山水游记散文,游观的景色虽着墨不多,却巧用对比衬托,收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游观的议论虽然较多,而情景相融,自然生发,又有启人深思的魅力。

游记开篇指明“兹山不可记”的原因,说明本文所记,不求雁荡山的外形肖似,而在于它的内在精神。这里,作者通过逐层对比,以虚出实,因而处处在叙事,又处处在写景。首先,作者从自身经历的前后对比,虚写雁荡山见所未见的奇美。由于荒芜,古迹已淹没在杂草丛生之中,无法寻见,而奇异的“山容壁色”,却是作者平生以来从未见到过的,今日一见雁荡,往日所见全然逊色。这一虚笔有力地渲染了雁荡山迷人的风采。接着,同前代柳宗元所写的永州、柳州的自然风光相比,虚写雁荡山美不胜收的景色。柳宗元贬谪永州、柳州时,“曲尽形容”的山水,只是僻壤荒凉的“一丘一壑”而已;而雁荡山显然有别,它为“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雁荡志》说:“外控海道,内扼岩疆,在浙为东隅枢要,在瓯为北门管钥。”而且景色又奇妙,“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幽深的山谷,险峻的峰峦,陡峭的石壁,奇形怪状,千姿百态,变化无穷,这是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景色所不可相比的。最后又同天下的名山对比,虚写雁荡山的天下独绝。若是“雕绘而求其肖似”,所写之景与天下“号为名山者之所同”,这势必显现不出雁荡山独特的风貌,这一虚笔下得最妙,说明了雁荡山既有天下名山所共有的美景,又有独异于名山的不同特色,也就是说,名山有者它备之,名山无者它更有之。由此可见,作者从自身、往古、空间的三层对比虚写,把雁荡山的自然美景深深地留在人们的想象之中。

雁荡山独异于天下名山的地方,主要不在它的外部形态,而是它的内在精神,作者着重写了两点。

“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这是雁荡山有别于他山的第一个特征。作者平生所见的名山,如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摄山、杭州的飞来峰,自然景色“非不秀美”,由于“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游人又到处“自镌名字”、题词作诗,自然的本色遭到了极大破坏,孔迹斑斑,伤痕累累,不堪入目。在作者看来,这是临近世俗、游人太繁的缘故。而雁荡山因“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者无法登临,即使来此也“不能久留”,因而免遭了“愚僧俗士”的污损,保全了最古老的质朴本色。作者如此突出雁荡山“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是在向人们暗示一个深刻的处世哲理,要保全自身的纯洁本色,不为世俗所侮辱,那就必须摆脱世俗的羁绊,远离受辱的社会环境。

“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这是雁荡山有别于他山的第二个特点。一般的山川都是以它“明媚”秀美的风光,“使游者欣然而乐”,极尽游乐之情,也只是如此而已。游雁荡山的感受则不同,俯仰所见的悬岩绝壁,巍然屹立,使人不知不觉地产生严肃恭敬、清静端正的意念,身在其中,百般忧虑,万种愁思,立即烟消云散,恢复了纯朴赤诚的本心,同天地的纯正精神融为一体。雁荡山能成就人的纯正心灵,这又揭示了一个涉世的道理,“成己成物”,只有自身具有纯正高洁的品德,才能成就别人,成就社会。

这两个特点,两种感受,就是游观雁荡山所得到的特殊收获,正是雁荡山独异于天下名山的精神风貌。这两种感受都是“守身涉世”的方法,确是作者坎坷一生的经验总结,至今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