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称》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称》原文鉴赏
[原文] (节选)
□□不埶偃兵,不埶用兵。兵者,不得已而行。
天制寒暑,地制高下,人制取予。取予当,主为□王。取予不当,流之死亡。天有环(还)刑,反受其央(殃)。
提正名以伐,得所欲而止。
强则令,弱则听,敌则循绳而争。
天下有参(三)死:忿不量力死,耆(嗜)欲无穷死,寡不辟(避)众死。
毋籍(藉)贼兵,毋裹盗量(粮)。籍(藉)贼兵,裹盗量(粮),短者长,弱者强,赢绌变化,后将反施。
阳亲而阴亚(恶),胃(谓)外其肤而内其□,不有内乱,必有外客。肤既为肤,□既为□,内乱不至,外客乃却。
诸侯有乱,正乱者失其理,乱国反行焉。其时未能也,至其子孙必行焉。故曰:制人而失其理,反制焉。
不用辅佐之助,不听圣慧之虑,而侍(恃)其城郭之固,古(怙)其勇力之御,是胃(谓)身薄。身薄则贷(忒)。以守不固,以单(战)不克。
两虎相争,奴(驽)犬制其余。
[鉴赏]
《称》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中的失传2千余年的4种古佚书的一种。史书无记载。帛书整理者说,“书中有‘审其名,以称断之’之语,因此用‘称’作为书名”。
《称》以语言体形式,汇集了很多类似格言的话,所反映的思想体系属老子道家。全书自言“《称》千六百”,即1600多字。成书年代,据史学家考证,应该是战国前期之末到中期之初,即公元前400年前后。其作者,很可能是郑国的一名隐士。
本书选录了《称》有关兵论的10条语录,以自然段划分,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意在表述的军事观点。第一条表述了“兵者凶器也”的思想。“不埶偃兵,不埶用兵。兵者,不得已而行”,圣王不常采取用兵的行动。用兵,是万不得已才做的事情。第二、三、八条,强调征伐必须正名,据理,“提正名以伐,得所欲而止”,如果征伐非义,将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和敌国的报复,主张慎战。“取予不当,流之死亡。天有还刑,反受其殃”。第四、六、七、十条主要谈强与弱的关系及转化。“强则令,弱则听,敌则循绳而争”。强大,就能命令别人;弱小,只能听别人命令;势均力敌,就只有遵行法度来较量高低。当然,这种强与弱的关系也是会发生变化的。比如“藉贼兵,裹盗粮,短者长,弱者强,赢绌变化,后将反施。”不能分清敌我,将武器和粮食送给暗藏祸心的人,就会使他劣势转优势,由弱小变强大,到时候,强弱发生变化,就会受其伤害。还有“两虎相争,驽犬制其余。”两只老虎相争,必然两败俱伤,这样,连一条劣狗也会从中取利。第五条谈抑忿和节欲的重要意义,可以作为将帅的修养。“天下有三死:忿不量力死,嗜欲无穷死,寡不避众死。”天下事有三种是最能导致灭亡的:只图泄愤而不自量力的,灭亡;贪得无厌的,灭亡;人少力单而不回避人多势众的,灭亡。
总之,《称》书中所表述的军事思想,无论从内容和形式来看,主要受《老子》的影响,同时对其他学说也有吸收。此处就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