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二首)
作者: 周棉
山水人物
不是隐士,不是神
你浑然坐忘于山林之间
如一突出的石头
来路早已消失。而木杖
被你随手一丢
遂成身之外的一片疏林
一千个秋天就这样过去
而谁能以手敲响时间
把你从画框里唤醒?
鱼
鱼在纸上
一条鱼,从画师的笔下
给我带来了河流
就是这条鱼
从深深的静默中升起
它穿过宋元、龙门
和墨绿的荷叶
向我摇曳而来
淙淙地,鱼儿来了
而在它突然的凝望下
干枯的我
被渐渐带进了河流……
王家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意境的同一性曾引起无数人的赞叹。但也可以这样说,以往的鉴赏和评判都近乎停留在对画本身的范围,直到近十年来,有识之士才开始对中国画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进行真正有意义的反思。这不仅在书画界有人发出惊世骇俗的否定论,在诗人中,亦有人借此开掘,在瞩目于西方现代文化的同时,试图打破传统的美学观念,让新的审美意识渗透在对整个人类文化传统的观照之中。王家新的《中国画》(含《山水人物》和《鱼》)即是这方面很有代表性的诗作。
作为一种文化结晶,中国画在山水人物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已成为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是在前人的金字塔下俯首却步,还是另辟蹊路,这不仅仅是个艺术问题,也是整个文化观念之争的一部份。显然,画框象征一种封闭的围墙,而画中人物则是昏睡不醒,没有时间观念的“死尸”。正是在此意义上,《山水人物》具有深刻的内含和极其强烈的时代感,显示了力度和深度。
与静止僵坐的“山水人物”不同,“鱼”又被赋予完全相反的含义。巧妙的是,诗人依然没有直说,只借助画面,把自然界需要活水奔流的“鱼”的欲望,不着痕迹地予以延伸,“从画师的笔下给我带来了河流”,然后,简写了“鱼”的经历,以表明传统之漫长。突然,诗意一转,“在它突然的凝望下/干枯的我/被渐渐带进了河流”。在这里,“鱼”已完全变成非鱼。它所以变得活脱,大概是因为意识到原有的河床已难以供它浮游,需要沉思,和沉思后的抉择。也就是这一望,惊醒了“我”——被渐斩地带进了河流,不过,这一河流已产生了质变,是一条与其它沟渠湖海相通的大江大河。只有这样,“鱼”和“我”才能在上面游弋扬帆,或奔向浩瀚的大洋,或扶摇直上无垠的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