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芬《石鼓山上的眺望》散文鉴赏
秋高气爽,明媚的阳光晒得人暖意洋洋。我踏着石板台阶,一步一步登上了海拔仅百余米的石鼓山,山上矗立着一尊李贽石雕全身像。
仰望时我满怀崇敬,只见他鼻梁高挺,眉眼深邃,眼神犀利,嘴唇有些严肃地抿着,美髯飘飘。他的目光深沉清明,神情坚毅孤傲。他身着青衫,书生意气,右手放在胸口,五指握着一卷书,左手下垂,抓着一绺头发。背后是远方的山峦,绿色如黛,他的前方是他的故乡,红墙黛瓦,他的视野是远方浩瀚无垠的天际。
石鼓山位于南安榕桥,榕桥山清水秀,一个很普通的地名,就像千千万万的村庄一样,在大地上绽放。秋日的田野色彩斑斓,好像一副调色板,褐色的土地沉默无语,绿色的蔬菜翠绿欲滴,金黄的稻谷随风飘舞,紫色的三角梅心花怒放,构成了美丽乡村艳丽的景色。
眺望着,山野秋色如画,绿色的树叶间夹杂着几片红树叶,以及稀疏的黄叶。碧空如洗,天空是湛蓝的,有几朵白云变换着图案,悠悠飘过,景色美不胜收。
看到这幅美景,李贽应该拈须微笑,时代步伐已然向前四百多年,他倡导的男女平等已经实现,童心说也深入人心。
山下的村子,我登石鼓山前去过。记得一只白猫在屋顶晒太阳,两爪前倾,眼睛微眯,神情慵懒。几只土狗在街上游荡,时不时互相追逐一番,猛吠一两声,然后作鸟兽散,一会儿又勾肩搭背,玩耍在一起。电线上一只只麻雀排列整齐,有的对着天空发呆,有的朝着大地,发出欢快的鸣叫。
那飘荡着乡愁的袅袅炊烟,是李贽胭脂巷的祖屋。我仿佛看见童年的李贽无忧无虑,蹦蹦跳跳,在屋里尽情玩耍。少年的李贽在章田井帮着亲人打水浇地,看农人在菜园里拔草捉虫,田地里收获地瓜花生,弯腰挥汗如雨收割稻谷。
我踱步沉思,夏夜院子里,躺在竹床上,看着满天繁星,少年李贽在思考:农人辛苦劳作,如果没有农人在田间地头的操劳,那么人吃什么、穿什么、喝什么?魅力无穷的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回报是绵绵不绝的。12岁的他写下了《老农老圃论》,对轻农思想表示了不满。
大自然的怀抱,纯朴的乡间,勤劳的农民,打开了少年李贽看天下的眼光。他7岁学诗歌,习礼文。他聪敏好学,志存高远。他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神道,也不受儒家传统观念的束缚。
远方的白云寺,少年李贽曾经在那里捧书阅读。在白云寺日夜读书的时光,好比折射在他身上的一束阳光,打开了他的灵魂,照亮了他未来的路。他的视野开阔了,走出去见识才能广泛,他从南安乡村、从泉州故城走向了外部更广阔无垠的世界。
白墻红瓦的老屋,红色的瓦片似鱼鳞,一片叠成一片。成片的稻田之间,已有农人在割稻,打谷机在轰鸣着,农妇把一捆捆新鲜稻谷放入机器,谷穗瞬间分离,轻飘飘的穗皮在空中盘旋,慢慢地回归田野。
在简朴的李氏家庙,在榕桥中学李贽纪念馆,挂有他的画像。当我读了他的文字,聆听了他的故事,感受了他的思想,他的伟大和不凡在他的一本本著作里。玻璃柜里一页页泛黄的纸张,饱含着他的呕心沥血。
李贽思想独立,思考深刻,保持清醒,从不人云亦云。清贫的生活,没有击垮他的意志,世俗的混沌、谄媚、污蔑,却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76岁的李贽被统治阶级加上“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入狱,著作被焚。“离开吧,离开吧,来世会有知音的!”监狱里的镣铐,困住了他的手脚,但禁锢不了他的心灵,让身心自由自在,在天上孤芳自赏吧。他愤慨又从容,留下“名山大壑登临遍,独此垣中未入门”的诗句,冷峻自刎于河北通州监狱。他的身体在监狱中被毁灭了,但他的自由思想,振聋发聩,“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坚其志无忧群魔,强其骨无惧患害”,反封建反压迫反权威的精神冲破天际。
世人读不懂他深邃双眸中的孤傲,深藏的超凡脱俗,思想的空灵。他性格不羁,坚持自我。不恋人间烟火的腥味,不屑大千世界的纷繁,他清醒着头脑,品味着孤独,体会着忧伤。隔着千山万水,他回想起他的摇篮血迹,闽南的土地养育了他,乡下让他学会了农耕文化、感受了收获的艰辛,城市让他接触了海洋文化、开阔了眼界。步履蹒跚的老年李贽走了,他给世人留下了《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初潭集》等近百种著作,他的精神和思想与日月同辉。
李贽孤高傲世,超然独立,不为当时的统治者所容纳所理解;他是孤独的战士,零落的启蒙者,在他76年的人生岁月里,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屡败屡战,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忘初心。历史已经证明,他最终不会孤单,后来人追随着他,读懂了他,崇仰着他。
历史没有忘记他,在他出生地泉州市区南门外万寿路的故居天井,一年四季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那是两棵茂盛的米兰树,还有一棵高大的芒果树,陪伴着他的半生铜像。在他的祖籍地南安榕桥,有石鼓山上的全身像、榕桥中学李贽纪念馆的半生像,一代代学子重温着他的思想。在省外,有他漂泊过的城市和长眠的墓地。他走过的路,留下的话,写下的书,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一直启迪着人们,照亮着探索者前进的步伐。
“讽世以百万言独具手眼;问孔后二千载唯有先生。”“斯土有灵五百年前间气钟哲圣;其人不朽三千界里真儒显风神。”泉州西湖公园里也有一尊高大的李贽站立石雕像,牌坊上的两副对联道尽了李贽思想的伟大,家乡人没有忘记他。
石鼓山上的李贽,目光飘过了他脚下的祖籍地南安榕桥,掠过了他的出生地泉州南门,掠过了北方的京城,远眺着苍穹,思索着、思考着那无涯的未来。
我不能忘记——李贽,号卓吾,中国明朝末年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他的超前思想是历史发展长河里的一面旗帜,将会永远飘扬在中国和世界的广袤大地上和灿烂星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