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送孙正之序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唐宋八大家·送孙正之序

送孙正之序

送孙正之序

【原文】

时然而然[66],众人[67]也;己然而然[68],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焉尔。

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69]己以从时[70]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是君,则变时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术素[71]修,而志素定也。时乎杨、墨[72],己不然者,孟轲氏而已;时乎释、老[73],己不然者,韩愈氏而已。如孟、韩者,可谓术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时胜道也。惜也不得志于君,使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然其于众人也卓矣。呜呼!予观今之世,圆冠峨如[74],大裙襜如[75],坐而尧言,起而舜趋,不以孟、韩为心者,果异于众人乎?

予官于扬,得友曰孙正之。正之行古之道,又善为古文,予知其能以孟、韩之心为心而不已者也。夫越人之望燕,为绝域[76]也。北辕[77]而首[78]之,苟不已,无不至。孟、韩之道去吾党[79],岂若越人之望燕哉?以正之之不已,而不至焉,予未之信也。一日得志于吾君,而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予亦未之信也。

正之之兄官于温,奉其亲以行,将从之,先为言以处予。子欲默,安得而默也?庆历二年闰九月十一日送之云尔。

【注释】

[66]时然而然:时势、潮流怎样就怎样。

[67]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68]己然而然:自己认为怎样就怎样。

[69]诎:同“屈”。

[70]从时:跟随时势潮流。

[71]素:平素。

[72]杨、墨:杨朱和墨翟。他们的学说在战国初期产生极大影响,当时学者几乎不是从杨就是从墨,唯有孟轲排杨斥墨,说他们无父无君。

[73]释、老:佛教和老子的学说。这两种思想在唐朝中期都产生很大影响,当时的士大夫大都不信佛则从老,只有韩愈排斥佛老,写了文章继承和维护儒家圣道自任。

[74]圆冠峨如:圆冠,官员所戴之冠;峨如,高耸的样子。

[75]大裙襜如:大裙,官员所穿之下裳;襜如,形容摇摆的样子。

[76]绝域:绝远的地方。

[77]北辕:车辕向着北方。

[78]首:向着。

[79]吾党:我们这些志同道合的人。

【译文】

当下流行什么就认为什么是对的,这种人是普通人;自己认为对的就坚持己见,这种人是君子。坚持自己的见解,并不是自私自负的表现,而是由于圣人之道在里面。

君子有穷苦困窘的时候,不愿意因为一次过失而屈服自己,趋附时尚潮流,是因为时尚流行永远战胜不了真理。因为他们得到君主的信任,所以改变世俗而让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是轻而易举的,他们的学术修养很深,志向非常坚定。时下流行杨朱、墨子的学说,对他们不以为然的,只有孟轲而已;时下流行佛家及老庄学说,对他们不以为然的只有韩愈而已。像孟轲、韩愈这样的人,可以算得上学术修养深而且志向坚定了,不因为时尚流行而放弃自己信奉的学问。可惜他们不被君主赏识,使得真正的儒家学说不在当世盛行,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已经很杰出了。唉!我看现在的世道,许多人戴着高高的儒生帽子,穿着宽大的学者服装,坐下来就谈论尧的语录,站起来就模仿舜的动作,却不以孟、韩学说为本,这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呢?

我在扬州做官,交了个朋友叫孙正之。他奉行古人的学问,又擅长写古文,我知道他能够以孟、韩学说为本而不动摇。越地的人看燕地,觉得那是绝远的地方,但是只要驾着马车向北出发,只要不停,肯定能走到。孟子、韩愈的学说和我们的距离,怎么能和越地人看燕地的距离相比呢?凭借孙正之的求学不止,如果学不到孟、韩的学问,我不相信。如果有一天他得到君主的重视,而真正的儒家学说却不在当时盛行起来,我也不相信。

孙正之的哥哥在温州做官,带着他们的父母上的任,正之也将要跟着去,先告诉了我征询我的意见。我打算沉默,沉默得了吗?庆历二年闰九月十一日写下这篇文章送给他。

【解析】

这篇文章是现存有关王安石的儒学观点最早的重要文章。文章表现了他的政治报负,他后来力行新法,不顾流俗,不恤人言,就是这一思想观念的实践。

文章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众人”与“君子”的分别,以圣人之“道”统领全文,深化了文章的立意。随后展开了对文章命题的阐述,强调君子虽“有穷苦颠跌”却“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的高风亮节;援引杨、墨学说盛行时的孟子,佛、道盛行时的韩愈,认为他们是坚持“己然而然”的典范。接着文章具体叙述与孙正之相知为友,认为其能“行古之道”,深信他不断努力必将达到君子的境界,进而实现“真儒之效”。

本文显然也是作者抒发自己志向,体现作者早期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在反复论说之中将“道”字贯穿始终,从而使文章更具凝聚力。加之使用对比、设问、比喻、典故等多种手法,使得立论不显生硬,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