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袁枚《卖蒜叟》原文与注释
卖蒜叟
[清]袁枚
【文意】
南阳县有位人称杨二相公的人,精通拳术。他曾将运粮船一端用肩膀扛起,力大无比。数百兵丁用竹竿刺他,凡竹竿触及其身者,竿头无不开裂,寸寸折断,由此杨二相公声名远播,威震一方。杨二率其弟子到常州地区舞枪弄棒,每当他到演武场传授武艺时,围观者众多,当地被挤得水泄不通。
有一天,一位卖蒜的老人,驼背弯腰,老态龙钟,且咳嗽不停。他旁观杨二的武艺,却很瞧不起,而且公然嘲弄,众人听了十分惊骇,有人跑去告诉杨二。杨二大怒,把老人叫到面前,用拳头击打砖墙,拳陷入墙壁约一尺深,然后他对老人傲慢地说道:“老头你能行吗?”老人说:“先生的拳头能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愈加愤怒,骂道:“老家伙,你能受得起我的打吗?打死勿怨!”老人笑道:“我老汉不过将死之人,若能以死成全先生大名,自是死而无怨!”于是,两人当场召集许多证人,订立生死字据,让杨二休息三天。
三天后,老人将自己先行捆缚在树上,敞怀露腹,杨二于十步外拉开架势,然后借奔跑冲力,挥拳向老人打去。老人毫无声息,只见杨二突然双膝跪倒在地,向老人磕头求饶,说:“晚辈知错了。”杨二想拔出拳头,但是拳头已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很久,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他,刹那之间杨二的身子早被抛出一座石桥之外。
老人背着他的蒜慢慢地走了,始终未肯向人透露其姓名。
【原文】
南阳县有杨二相公者,精于拳勇。能以两肩负粮船而起,旗丁数百以篙刺之,篙所触处,寸寸折裂,以此名重一时 ① 。率其徒行教常州,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② 。
忽一日,有卖蒜叟龙钟伛偻,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众大骇,走告杨 ③ 。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愈怒,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无怨!”叟笑曰:“老人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乃广约众人,写立誓券,令杨养息三日。
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了!”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
①南阳县:在今河南省。粮船:这里指通过大运河由江南运往京师的漕运粮船。旗丁:这里指押解粮船的士兵。篙(ɡāo):撑船的竹竿。②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③伛偻(yǔ lǚ):驼背。睨(nì):斜视,瞧不起人的样子。揶揄(yé yú):嘲弄。
【述评】
中国功夫之神奇、之深不可测,令人匪夷所思。年迈力衰,乃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而两位皓发苍颜的老翁,本不引人注意,不被人信任,而一旦各发功力,各显神威,则令人刮目。
前者:俗语道“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杨二相公自恃武艺高强,以为无敌天下,结果败在一老翁之手,自取其辱,应引为教训。后者:唐氏老小刚进县城,见知县略有迟疑,则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饥饿,道:“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显然,这种强烈的自尊,来自对平生技艺的高度自信。“唐打猎”果然名不虚传,仅持一柄短斧,出手便将凶猛的老虎轻而易举地猎杀。文末,唐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也许这种“习伏众神”千锤百炼的精神,大概就是中国功夫的秘诀。
两篇文章对身怀绝技的人物,在描写上极有特点:先抑而后扬。作者特意渲染人物的外表形态与内在特质之间的巨大反差,因而当人物的真实面目一旦显露,则立即产生震撼效果;文中的两位老翁,似乎须眉皆动,神态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