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光《大龙湫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李孝光《大龙湫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李孝光:大龙湫记

李孝光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岈,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巨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

今年冬又大旱,客人,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二十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欲争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大龙湫瀑布为雁荡山三绝之一,唐宋以来,闻名遐迩,历代都有名家游览题咏。

李孝光是雁荡山所在的乐清县人,隐居于雁荡山之五峰下。大龙湫乃是他常去之处。对于大龙湫的神韵气质,他有多方面的观察和体会。对一个瀑布来说,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常有不同,但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涨水期和枯水期。这篇《大龙湫记》也正是从这两个方面再现描写大龙湫的神彩的。

文章的第一段,描写涨水期的大龙湫瀑布,突出它惊心动魄的声威。连下几天雨,湫水方大,离大龙湫还有五里多路,就听见令人心惊的瀑布雷鸣之声,连那座“犹蟹两螯”的西北立石(剪刀峰)也仿佛在震天的轰响中“时一动摇”,表面看,没有写大龙湫,却生动地显示了大龙湫的声势。接下去写大龙湫的壮美身姿。一个“仰”字,足见其高;一个“堕”字,足见其猛;“不挂著四壁”,则点出飞瀑高悬,腾空而下。“盘桓久不下”,并非真盘桓,而是因为瀑布太高,纵使猛烈堕下,也要在空中泻落好长时间,因而给人“盘桓久不下”之感,然而转瞬之间,“忽进落如震霆”,又猛堕下来,玉珠飞溅,震耳欲聋。短短四句,就把大龙湫从天奔泻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但是,如果只是这些还显得单薄了些,于是又写了“山风横射”时“如暴雨至”的倾泻之状和“下捣大潭”时如“万人鼓”的轰响之声,再次从声形两方面大笔涂抹大龙湫的磅礴气势,然后借老先生“壮哉”的惊叹,进一步突出大龙湫为天下罕见的壮美景色。

文章的第二部分描写大龙湫枯水期的可爱。对瀑布本身,只用“勃勃如苍烟”一笔带过,而把注意点放在水潭上,着重描写瀑水落潭所出现的美妙景象和潭中石头草木的青翠可爱。特别是潭中的游鱼,那种“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的样子,颇有柳宗元《小石潭记》描写游鱼的情趣,而又有自己的特色。“闲暇回缓”既是对游鱼神态的描绘,也反映了作者此刻心情的闲适。而家僮仰接瀑水的场面,更给游览增添了欢快的气氛。这些都与前面那种“从天上堕地”的气势迥然异趣,前后形成鲜明的对照。大龙湫如此可爱,使作者流连忘返,及至夕阳西下,暮色苍茫,才踏上归途。在途中,夜幕降临,“入迷不得路”,唯有一轮明月,远空映照,用它那悠悠清光为作者引路,为夜景添色,亲切可爱,故而作者满含深情地说它“宛宛如故人”。

这篇文章写大龙湫秋冬两季的景色变化,描摹生动,刻写形象绘声绘色,景真情真,宛然如画而又有画所不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