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修身篇译注
修身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①;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②。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③;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④。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诗》曰:“噏噏呰呰,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⑤此之谓也。
[注释] ①修然:整饬的样子。存:察。②愀(qiǎo巧)然:忧虑恐惧的样子。③介然:意志坚定的样子。④菑(zāi灾)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通“灾”。⑤“《诗》曰”句:见《诗经·小雅·小旻》。噏噏(xī希),相附和。呰呰(zǐ紫),相诋毁。孔,甚,很。
扁善之度①,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②,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③。宜于时通④,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⑤;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⑥,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⑦此之谓也。
[注释] ①扁:通“遍”,全面。②“后”前应补一“身”字。彭祖:尧臣,名铿,封于彭城,传说活了八百岁。③名:当为“强”字。“配”前应补一“名”字。④时:处。⑤勃:通“悖”。提:通“偍”、“媞”,舒缓。僈:通“慢”。⑥夷固:倨傲。固,倨。⑦“《诗》曰”句:引自《诗经·小雅·楚茨》。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①,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难进曰偍②,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耗③。
[注释] ①趣:通“趋”。②偍(tí提):迟缓。③秏(mào冒):通“眊”,昏乱,不明。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①,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②;齐给便利③,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④;怠慢僄弃⑤,则炤之以祸灾⑥;愚款端悫⑦,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注释] ①渐:通“潜”,沉潜。②道顺:导训,即训导。③齐:疾。④刦(jié劫):同“劫”,夺去。言师友夺去其以前的不良习性。⑤僄(piào票):轻薄。⑥炤:通“昭”,使明白。⑦悫(què确):忠厚。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①,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注释] ①折(shé舌)阅:损亏。阅,卖。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体倨固而心执诈,术顺墨而精杂污①,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②,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③,辟违而不悫,程役而不录④,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弃。
[注释] ①顺:当为“慎”字,指慎到,战国中期人,主张“法”、“势”,早期法家人物。墨:指墨翟(dí敌),春秋战国之际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精:当为“情”字。②儒:通“懦”。③兑:通“锐”,锐利。④程役:逞欲。录:检束。
行而供冀①,非渍淖也②;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注释] ①供:通“恭”。冀:当为“翼”字,敬。②渍淖(zì nào自闹):陷在烂泥里。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 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 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①,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之行②,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蹞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③;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
[注释] ①坚白:即“离坚白”,这是战国时名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命题,认为“坚”和“白”是事物的两种各自独立的属性。参见《公孙龙·坚白论》。同异:战国时名家惠施提出的一个命题,认为事物之间的同异是相对的。参见《庄子·天下》。有厚无厚:也是惠施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认为“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庄子·天下》),没有厚度的东西,是不能累积起来的,但面积仍可大至千里。一说是春秋时邓析的命题,参见《邓析子·夫厚》。②倚魁:通“奇傀”(guī归),怪异。③崇:终。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曰者,其出入不远矣①。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②,则渠渠然③;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
[注释] ①入:疑当为“人”字之误。②志:识,辨识,知道,懂得。③渠:通“遽”。渠渠然,局促不安的样子。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①此之谓也。
[注释] ①“《诗》云”句:引自《诗经·大雅·皇矣》。则,法则。
端悫顺弟①,则可谓善少者矣;加好学逊敏焉,则有钧无上,可以为君子者矣。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加惕悍而不顺②,险贼而不弟焉,则可谓不详少者矣,虽陷刑戮可也。老老而壮者归焉,不穷穷而通者积焉,行乎冥冥而施乎无报,而贤不肖一焉。人有此三行,虽有大过,天其不遂乎?
[注释] ①弟:通“悌”,尊敬兄长。②惕:通“荡”,放荡。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勌而容貌不枯①,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势也;安燕而血气不惰,柬理也;劳勌而容貌不枯,好交也②。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③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注释] ①勌:通“倦”,困倦。②交:当作“文”字。③“《书》曰”句:见《尚书·洪范》。
【鉴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命题在中国文化系统中呈现递进结构,其中修身是基点与核心。先秦儒家主张从天子至庶人,每一个人都应当注重修身,通过修身达到“怀仁”、“知礼”的人格高度,从而能以“仁道”处理人间最重要的“五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是先秦儒家的教育理想,修身的关键在于躬身实践。在孔子和孟子的理论推衍中,尧舜时代人心皆敦厚,因而仁和笃实为人自身所固有,之所以后来会世风日下,是因为人心布满了尘世的污垢。孔子提倡“笃行”,孟子主张“力行”,就是要使其在道德实践中清除污垢,恢复本性,做回仁人君子。主张“性恶论”的荀子虽然不相信人天性有所谓的“良知良能”,而认为“礼义之道”是个人后天学习得来的,但也非常重视身体力行,认为就如路再近,不走就不能到,事再小,不做就不能成一样,君子的诞生也是在师的引导下躬行礼的各种要求,是“化性起伪”的过程。
“君子”这个概念,本来是指有贵族身份或家世的人,孔子转而借之,用以指称有道德修养的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儒家君子期望实现的人生价值。当然与经邦济世的最高理想相比,后者或能以执着坚持人格操守,不枉得一隐逸贤士之令名自许,但苦涩与无奈势难避免。若能兼济天下,则最佳的方式莫若为帝王师。“师”不仅是荀子预设个人“化性起伪”的修身过程时给予极度重视的角色,也是完成这一过程的君子心仪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舞台。以“师”的身份将自己的政治理想传达给为政者,借助为政者的权力将理想化为现实,是每个儒者的梦想,但拥有这份幸运的儒者实在不多。社会的发展并不完全像先秦儒家所设计的那样,因为在君明臣忠的太平治世中,儒者虽尚有建功立业的可能,而在民不聊生的乱世里,任你满腹经国治世之韬略,依旧回天无力。所谓“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的巨大反差和戏谑,西方启蒙思想家与我国后来的儒者都曾经历,沉重的历史失落感都曾涌起,区别在于:前者纷纷从塑造资产阶级开创历史新纪元的英雄形象的浪漫主义者,转变为揭露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罪恶的批判现实主义者,激情尚在;而后者则更多的因沉重和苦闷以及对这份沉重和苦闷的排遣,转而接受老庄、佛释学说,在希望和无望相更迭的心境中走过一生,儒家的修身思想随之出现儒释道交融互补的泛儒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