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女色所动格言聚集100句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不为女色所动格言聚集100句

唐诗鉴赏《长恨歌》

导语: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鉴赏《长恨歌》,欢迎阅读!

长恨歌·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用诗歌来讲故事,而且是讲一个哀怨凄婉的故事,很难。但是,汉乐府中的长诗《孔雀东南飞》做到了,白居易也做到了,那就是他著名的长诗《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多么美好的爱情宣言,多么美好的爱情愿望。然而,“一别音容两渺茫”,“他生未卜此生休”(李商隐《马嵬》),转眼之间,已是人鬼殊途,剩下的,就只有摧肝裂肺,喟然叹息,就只有“此恨绵绵无绝期”了。这绵绵不绝、无休无止的“长恨”,不是仇怨,而是深深的遗憾与悔恨。

唐明皇李隆基是很可能被划入陈后主、隋炀帝、李后主、宋徽宗等一伙的,其实他与那几个亡国之君是有很大不同的。

李隆基生于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755)他已经七十岁了。杨玉环是天宝四年(745)入宫被封为贵妃的,那时李隆基六十岁了。在此之前,李隆基是堪称明君的。他早年与太平公主一起,杀了想做第二个武则天又没有武则天雄材大略的韦后和安乐公主,安定了唐室,后来又杀了企图作乱的太平公主,巩固了政权。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最繁荣富庶的开元、天宝盛世。他的昏聩,大约也是在六十岁以后,轻信和重用了一些祸国殃民的小人,如李林甫、安禄山一类的人,在一片歌舞升平的麻痹大意中,酿成了“安史之乱”。这大概是人们同情他而不太同情同样是艺术天才而亡国的李后主和宋徽宗的主要原因。

杨玉环是皇家嫔妃中许多悲剧性人物中的一个,但她不招人恨而招人怜,不是因为她的美貌,而是她的命运。

杨玉环肯定是很漂亮的,不仅漂亮,而且丰满,这又符合了唐代的审美趣味。她本来是唐明皇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被唐明皇看上了,就把她纳为自己的后妃。那一年,唐明皇六十岁,她二十一岁。

唐明皇是大音乐家,连国手李龟年等人都自愧不如。他能够亲自教导教坊梨园的乐工,教坊梨园的水平是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歌舞团或中央音乐学院的。

杨玉环也是大音乐家,琵琶弹得极好,好多皇室子弟都是她的学生。她还是大舞蹈家,据史书记载,她的《霓裳羽衣舞》和极难的《胡旋舞》都跳得很好。《全唐诗》中,还收录有她的诗。她只争宠(和唐明皇的另一位宠妃梅妃,可参看《杨太真外传》和《梅妃传》),但不干政,也没有什么野心。

不幸“安史之乱”爆发了,于是杨贵妃成了最大的牺牲品,在逃往四川的路上,到马嵬坡,护卫的禁军在统领陈元礼的带领下不走了,要求诛杀杨国忠,而且要求连杨贵妃也一起杀了。于是,杨玉环被唐明皇亲自下令,高力士亲自动手,缢杀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多么优美的语言,多么惨痛的场面!

长安收复后,唐明皇又回到京城,但是儿子李亨已经自己做了皇帝,尊他为太上皇,这时候他已经接近八十高龄了。实际上,还没有等到“安史之乱”彻底平定,他就已经去世了(他死于762年)。长安虽然收复,但是战争还没有结束,长安已经完全不是当年的模样,他太上皇的生活,也与当年完全不能相比,惨痛孤寂的心情中,让他更加深了对住日生活的怀念,也就加深了他对杨贵妃的怀念与愧疚。

本来,故事到这里就已经结束了,可是这故事的结局不够浪漫,文人学士们不满意了,他们想起了当年汉武帝和李夫人的故事。

据说汉武帝很宠爱的妃子李夫人死了以后,汉武帝一直非常思念她。有一个叫李少翁的方士知道后,就跑去见汉武帝,说他能施法让汉武帝与李夫人相会。汉武帝很高兴,就让他入宫施法。

李少翁要了李夫人生前的衣服,准备净室,中间挂着薄纱幕,幕里点着蜡烛,李夫人的影子就出现在纱幕上。汉武帝看到李夫人的影子,吟道:“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汉书·外戚传》)李少翁因此被封为文成将军。

其实李少翁表演的不过是一出简单的影戏,汉武帝未尝不知道,但总算是聊慰相思了,又何必去说破。

这个传说给中唐的`文人很大启发,他们不可能也去搞一场同样的表演,因为唐明皇也早就死了,但是,他们可以制造一个更为浪漫的故事。于是,就有了“能以精神致魂魄”的“临邛道士鸿都客”的出现。既然不需要像李少翁那样表演,只是用文字来叙述,一切就简单了。于是,又有了这位“临邛道士”“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而且在海外仙山居然找到了已是仙人的杨玉环,她还托道士带了东西给唐明皇。这不是像李夫人一样的影子,也不是道士回来的信口胡说,因为这位名叫“太真”的仙女,叮嘱唐明皇的话,是他们当年七夕的时候在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爱情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二人世界的隐私,别人是不可能知道的。

这一个凄婉而又优美的故事,一是被陈鸿写成了传奇《长恨歌传》,一是被白居易写成了长诗,就是这首《长恨歌》。

写作这首诗的时候,白居易三十五岁,离他和元稹发起“新乐府运动”还有好几年。

白居易曾经说过:“一篇《长恨》有风情。”(《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这对我们很好地理解和欣赏《长恨歌》是有很大帮助的。

习惯了什么样的文学艺术作品都要挖掘深刻主题的现代文艺批评与赏析,要么,把简单的问题搞得非常复杂,要么,把非常优美的文学艺术作品搞得如同政治教科书,让欣赏者尚来不及认真欣赏,来不及获得作品带来的美感,就已经兴味索然了。

让我们先认真地去读一读原诗。

这是一首以叙事为主的长诗,为了便于理解,我们还是按内容分为四个段落来欣赏。

第一段,从开头到“尽日君王看不足”。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平平常常的一句,不过是为了下面杨玉环的出场所作的烘托。就像关云长要温酒斩华雄,先得有几个武艺平常的去送死,铺垫一下一样。但是,许多赏析文章都抓住第一句不放,说是全诗的纲领,于是全诗的基调也就定下来:唐明皇重色误国,杨玉环女色误国。如此一来,全诗都是谴责,还能读得下去么?

前面已经说过,唐明皇绝不是只重女色、不理国事的君王,酿成“安史之乱”的原因很多,也绝不是因为唐明皇宠爱杨玉环。唐明皇后宫也不缺美女,至少还有一个和杨玉环争宠的梅妃。这两句只是为杨玉环的出场作铺垫,没有那么深的含义。所以,紧接着就是杨玉环的闪亮登场。

从“一朝选在君王侧”开始,是一大段李、杨恩爱生活的描写,语言非常优美。

白居易极善叙事,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先写杨玉环的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抓住了女性最美最动人的一瞬——“回眸一笑”。后来王实甫《西厢记》中写崔莺莺,就借用于此,化为“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接下来写她的娇,赐浴华清池,“春寒水滑洗凝脂”已是让人难当,但最动人心的,是“侍儿扶起娇无力”,女性的柔弱,往往能引起男性的怜爱,像孙二娘那样的女性,是不大讨人喜欢的。于是才有了“春从春游夜专夜”,才有了“三千宠爱在一身”,才有了“尽日君王看不足”。

于是有人就说白居易写《长恨歌》,是“欲惩尤物”。最先说这个话的,是和白居易同时、写《长恨歌传》的陈鸿,但白居易自己并没有说。即使是说了,也不过是从古至今大男子主义的女色误国的翻版,不值得肯定的。五代花蕊夫人有一首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把亡国的责任,推为红颜祸水,是最没有出息的,白居易的本意也未必如此。倒是有一句值得注意:“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后妃的一家如果从政,那就可怕了,因为这些人一般都没有本事,而又倚仗皇室为非作歹,历代史书都有《外戚传》,所记没有几个不误国的。不幸杨玉环有两个姐姐: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也是天生的美人,还有一个堂兄杨国忠,草包一个,但却因为杨贵妃的关系做到了宰相。如果说“安史之乱”和杨家一点关系也没有,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第二段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回看血泪相和流”。这首诗不可能去讨论“安史之乱”的原因,只是记载了“安史之乱”给李、杨爱情带来的悲剧性结局。在逃往四川的路上,军士哗变,要求诛杀罪魁祸首,杨玉环不幸成了替罪羊,“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这是惨绝人寰的,当时杨玉环才三十多岁,而且是唐明皇亲自下的命令!这件事要是发生在普通老百姓身上,那是要遭到万世唾骂的,但不幸这是帝王家。唐明皇有不能殉情的苦衷,何况他已是七十岁的老人。从诗句中,我们看不到白居易的快意,反倒觉出对杨玉环之死的同情。

第三段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杨玉环死后唐明皇对她的思念之情。写了三个场景。

第一个是避难蜀中时。“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第二个是回京的路上。“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第三个是回长安以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三个场景的描写,刻画了思念之深,大概李、杨爱情最感人的地方即在此。从前看有人分析同样题材的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和洪升的《长生殿》,说帝王之家难有真正的爱情,因此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就显得难能可贵,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四段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结束。这是一段极具浪漫色彩的爱情颂歌。尤其是结尾处“太真”的叮嘱:“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不要忘记了这生生世世永做夫妻的誓言。读到这里,我不知道是不是还有人会大谈“欲惩尤物”。

当然,这一切都是虚幻的、美好的愿望,并不等于事实,所以只能感叹“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白居易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即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他并没有把《长恨歌》归入“讽喻诗”中,而是归入“感伤诗”中的。当然,“感伤诗”并非完全没有讽喻,没有兴寄,但总不及“讽喻诗”来得直接和激烈。

《长恨歌》之所以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还因为它的语言极为精美,有许多都成为经典名句,甚至成为格言,比如“天生丽质难自弃”,“回眸一笑百媚生”,“从此君王不早朝”,“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梨花一枝春带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当然,佳词秀句还远不止此,相信你在吟诵这首诗的时候会时有所得的。

长恨歌白居易唐诗鉴赏

在《长恨歌》中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篇鉴赏,赏析得非常全面。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婉转曲折,催人泪下。元和元年(806)十二月,白居易被任命为盩(周至)县(即今陕西省周至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等一同观览仙游寺时,谈起这个故事。照王质夫的建议,白居易作《长恨歌》,陈鸿作《长恨歌传》。据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与元九书》中载:“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白居易自己在《集拙诗成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诗中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足见《长恨歌》这首诗既被诗人视为压轴杰作,又深受时人所欣赏,熟诵于“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元稹《白氏长庆集序》),流传很广。

从开头到“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诗人主要针对唐玄宗重色贪欢,朝政荒废,杨贵妃恃宠而骄,兄弟姊妹权重一时的情况进行了讽刺、揭露。对玄宗,首句就“重色思倾国”,“重色”则轻国,也就必然导致“倾国”。重色的君王遇到天生丽质的杨家女,二人朝夕相处,芙蓉帐里度良宵,春日出游赏春光,玉楼宴饮,玄宗皇帝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时间都耗费在贵妃杨氏身上,也就必然疏远臣下,荒误政事,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正含蓄地道出了这一点。杨玉环本是薛王李瑁的妃子,也即玄宗的儿媳,“养在深闺人未识”等句是对本朝皇帝避讳的说法。作为一国之主的玄宗,为了求得绝色美女而置父子伦理于不顾,已足令人反感,加之又因此荒废朝政,置国家百姓于不顾,玄宗之无道自不待言,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始终都是处于被奴役、任人支配的地位,杨玉环面对这个重色的国家最高君主,无论如何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她的入宫本是被动、不由自主的。但这个天生丽质,一笑百媚的女子,在得到玄宗的宠爱后,竟恃宠而骄,让她的姊妹弟兄皆得封官赏赐,尤其是其兄杨国忠为相期间,专横跋扈,祸国殃民,民愤极大。这个艳冠六宫的女子,已经堕落成骄奢淫逸的皇帝宠妃。同时也透露出玄宗皇帝为了获得这个娇艳妇人的欢心,是不惜一切来满足她的贪欲。所有这些事实并没有过多地表现,只是极含蓄地用“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句,点出杨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情势。可以看出,诗人在立意上就要用这首长诗来对玄宗的荒淫与贵妃的骄纵进行谴责和抨击,题为“长恨”,就包含这一层意思。

“骊宫高处入青云”至“夜雨闻铃肠断声”,叙述安禄山起兵反唐,唐朝君臣狼狈出逃、杨贵妃被缢死等事的经过。正当玄宗沉迷于轻歌曼舞之际,一阵鼙鼓声从渔阳惊天动地而来,惊断了“霓裳羽衣曲”,也惊醒了李、杨二人永远享受荣华富贵之梦的幻灭。

同时,“惊破”之“破”字也暗示着盛极一时的李唐王朝将自此一蹶不振,昔日的繁华将永远成为历史。

这一段,作品逐渐转入对李杨二人不幸悲剧的同情,他们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痛苦的直接承受者之一,在叛军制造的战火烟尘中,曾经尊贵无比的唐玄宗不得不携带着杨贵妃等仆从妃嫔,仓皇向西蜀逃奔。然而,这场悲剧更深重的受害者—— 广大的将士百姓不再沉默了,他们要求惩办酿成灾难的罪魁祸首。于是逃亡中的玄宗皇帝被迫将杨玉环在马嵬坡前缢死。杨氏实际上充当了玄宗的替罪羊,她的死是社会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环境导致了她的堕落和灭亡。

从这个意义上讲,她又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受害者。所以,诗人在叙述她的死亡时,是以同情的笔调来描述的。

从“天旋日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描写玄宗对贵妃的追思。身为一国之君,却不能挽救自己心爱的人于一死;及至叛乱平定,一人独返长安,物是人非,其凄惨悲伤之情不难想象。途径马嵬,触目伤情,痛不可遏;独处旧宫,对景思人,刻骨之痛,这些都写得感人而细腻生动。“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是从空间的角度写物是人非,对景伤情,惨痛难止;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则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表现这种刻骨的相思。至于“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则是以细节来具体表现上面所描述的感情,从更细微的角度刻画玄宗的心态。应当说,唐玄宗的这种苦思与其说是对杨玉环的相思,不如说是对自己亲手断送了爱情、断送了曾经与之海誓山盟的爱人的生命而感到悔恨。

“临邛道士”句至尾,叙述道士在仙山寻到贵妃及贵妃深沉的表述。诗中的女主人公杨贵妃较之唐玄宗刻画得更为成功,显然融注了诗人更多的同情。在作品的第一段里,诗人就介绍说这个杨家女具有倾国倾城之貌,又用“回眸一笑百媚生”来形象表现,虽字数不多,杨贵妃那秀美的风姿却展现在目前。这一节中,“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至“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一段,既把一个楚楚动人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表现了她失去尉藉后的寂寞心情。其中,“梨花一枝春带雨”用传神的比喻使杨玉环伤心落泪的仪态尤为动人。加之下面一段对贵妃“含眸凝睇”的刻画、和她深情的誓词,就把一个在爱情上遭受重大挫折,但又顽强执着,不屈不挠,仍在追求的美丽女子的形象维妙维肖地展现出来了。她是美丽的,同时还如此一往情深。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我们带到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山上。在那儿,雍容华贵的杨玉环忍受着远离亲人的寂寞,与唐玄宗派来的使者会了面。她还是那样美,只是这种美由原来的热烈变得幽冷了。尽管已列仙籍,可她情丝未断,昔日的恩爱在其心灵上扎过根,开过花:但正是曾与她恩爱的人摧毁了她的爱情和生命。回头望见大雾笼罩着的长安,凄苦和哀怨又浸透了她的心。她交给使者一半钗、一扇合,作为表达情意的物品,给玄宗记住那只有你知我知的誓言,记住曾经发誓的地方和时间,只要记住这些,唐玄宗自己就永远无法消去对自己的恨,就象杨玉环的恨一样,与天地同在。作为一个成功的形象,杨玉环的鲜活之处就在于对背叛真情者的恨,愈长而弥真!

诗歌由对李、杨荒淫误国的憎恨,逐渐转为对他们的悲剧表示同情、哀叹。作者本人是个内心感情十分丰富的诗人,就《长恨歌》本身而言,千百年来所以被人民广为传诵,主要原因在于诗中塑造了两个深情的艺术形象,和对李、杨爱情及其悲惨结局的淋漓刻画,颇能引发出后人的同情之泪。爱情,是古今中外文艺作品的永恒题材,因而,成功地描写爱情的作品也就格外容易打动人、感化人、净化人的心灵。

《长恨歌》是以帝王和贵妇之间的爱情为题材的,但是,尽管诗人一开始是把他们作为帝王和害民的“尤物”来表现的,可随着情节的推移,诗人把李、杨二人都看成了普通的人,两个与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两个产生了真挚的爱情的人。于是,原来的立意转变了,诗人原来持有的代替遭受苦难的老百姓所抒发的“恨”让位于李杨二人之间对北叛爱情者的长恨和悔恨。这首诗之所以千百年来能够触动从帝王到百姓,从古人至今人的心弦,其原因并不在于谴责李、杨的荒淫和误国,而在于表现了人类对真挚的爱的真诚的追求。

这是一部悲剧,是足以令历代读者刻骨铭心而“长恨”的一部悲剧。李、杨的行为,酿成了国家和人民的`灾难,所以诗人有对他们的讽刺和谴责。而在李、杨两人而言,这又是一部饱含着血和泪的爱情悲剧。

唐玄宗派道士海外寻找贵妃,除了出于对贵妃的思念外,也是他对自身罪孽的一种赎补。诗中突出表现了他的悔恨。贵妃在仙山深情的表述,对于她与玄宗的爱情夭折,也有历久弥深的憾恨。诗中对李、杨之间爱情关系的描写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叙事、写景,处处都融注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只有内心感情十分丰富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富有深情厚意、感人至深的诗篇。陈鸿《长恨歌传》中有这样一段话:“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只有“深于诗”,即对诗歌艺术有深刻的研究和较强写作能力,同时又“多于情”,即对男女爱情有深刻体会的白居易才能担此重任。总的来说,作品对李、杨的荒淫误国作了一些讽刺,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愤慨,但作品的主要态度是同情。

这首诗在写实的基础上,采用了幻想手法,情节离奇,引人入胜,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者用饱蘸着感情的笔墨写来,使一个执着于爱的痴情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她姿容绝世,楚楚可怜,一往情深,足以唤起读者对她的同情和对她的爱情悲剧深深的惋惜。既然她对玄宗是那么地深情,人们自然也会推开想去,唐玄宗或许也有可爱和深情的一面。人们会情不自禁地与诗人一起,由对唐玄宗的反感而转为对他的同情,为这两个有情人的悲剧而叹息。伴随着玄宗的悔恨和杨贵妃的憾恨,千百年来,读者也与诗人一样,引起绵绵不绝的怅恨。这正是《长恨歌》得以历世传诵不衰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这首诗以景写情,情中见景。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字里行间处处充溢着感情。在作者笔下,感情的抒发往往与景物的描写融为一体。马嵬兵变后,玄宗怀着无限伤感,前往西蜀,“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在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萧瑟的秋风卷起漫天的风沙,天昏地暗,这既是实写秋天的黄土高原,更是为了衬托玄宗孤寂凄凉的心境,可谓虚实相兼。“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则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玄宗的内心是悲凉的。所以他见到的景色也都显得黯淡无光,令人伤心欲断。类似的描写都极富诗情画意,有很强的感染力量。

《长恨歌》人物的心理刻画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例如,写唐玄宗迷恋杨玉环的美色,尽管“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日夜厮守一处,但却还是“春宵苦短日高起”,这里一个“苦”

字,就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李杨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腐朽心理;“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看不足”三字又进一步写出了唐玄宗那耽情声色的荒淫心理;马嵬坡前六军请诛杨玉环,“无奈何”,“ 君王掩面救不得”等句,就写出了唐玄宗此时极度矛盾的维妙心情,“掩面”二字,一个细节,就成功地展示了唐玄宗对杨玉环那种不忍见其死而又不敢不使其死的复杂心理;杨贵妃听说“天子使”者到仙山,初是“揽衣推枕起徘徊”,继而是“花冠不整下堂来”,一个“徘徊”写出了初闻喜讯时的将信将疑,犹疑不决的心理;一个“下堂来”,则写出了其急切要见亲人的渴望心理。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所以就使诗中的形象内向、含蓄,栩栩如生。这些富于心理特征的细节的提炼,不仅成功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有效地推动着悲剧故事的发展,使悲剧性潜存在事物发展的必然逻辑之中。

《长恨歌》的语言优美和谐,婉转流畅,充分发挥了歌行体的特点,读来缠绵悱恻,令人回肠荡气,显示了诗人过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长恨歌》--白居易唐诗鉴赏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恨歌》原文及鉴赏,希望大家喜欢。

长恨歌原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花开日 一作:花开夜;南内 一作:南苑)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阑 通:栏;飘飘 一作:飘飖)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鉴赏: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 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下面,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中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作者持爱情说。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白居易并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长恨歌》一出,关于其主题,便成为历来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也颇具分歧。大抵分三种: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贵妃进宫后恃宠而骄,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唐玄宗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宣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应该说,写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观上是同意陈鸿的“惩尤物、窒乱阶”之说的,后来在《新乐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还重复强调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题,明确宣扬性爱之为害,但是又承认“人非木石皆有情”,性爱是消灭不了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好是“不如不遇倾城色”。但在《长恨歌》的实际写作当中,他又服从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的向美本能和情感欲望。这样,整个故事便具有了更为深刻复杂的涵义:既写了真美,又写了真恶,并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有一段话:叔向母曰:“甚美必甚恶。”李延年歌曰:“倾国复倾城。”此之谓也。 这段话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人对这一 问题的最后思考。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甚美”。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

《长恨歌》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概,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种理想化的结果。排斥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为半神的理想化。而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理想在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皇帝权威下降的土壤出发,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想象为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简直同一般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差别!他们从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应该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条件、并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这种对唐明皇的理想化,这样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塑造。诗人被贬江州以后,“独善”与“兼济”的地位才发生了转化,他的精神生活与仕宦生涯逐渐转轨,终于以“独善”消释了“兼济”,在精神自救的过程中,白居易逐渐从关注社会政治转向关注个体生命,对于自由人格的钟爱逐渐超越了对道德人格的执著。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长恨歌》白居易唐诗鉴赏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待宴无闲暇,

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

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

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

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

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

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

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

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

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

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

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

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

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

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

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颻举,

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

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

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

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

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

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婉转曲折,催人泪下。元和元年(806)十二月,白居易被任命为盩(周至)县(即今陕西省周至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等一同观览仙游寺时,谈起这个故事。照王质夫的建议,白居易作《长恨歌》,陈鸿作《长恨歌传》。据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与元九书》中载:“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白居易自己在《集拙诗成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诗中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足见《长恨歌》这首诗既被诗人视为压轴杰作,又深受时人所欣赏,熟诵于“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元稹《白氏长庆集序》),流传很广。

从开头到“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诗人主要针对唐玄宗重色贪欢,朝政荒废,杨贵妃恃宠而骄,兄弟姊妹权重一时的情况进行了讽刺、揭露。对玄宗,首句就“重色思倾国”,“重色”则轻国,也就必然导致“倾国”。重色的君王遇到天生丽质的杨家女,二人朝夕相处,芙蓉帐里度良宵,春日出游赏春光,玉楼宴饮,玄宗皇帝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时间都耗费在贵妃杨氏身上,也就必然疏远臣下,荒误政事,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正含蓄地道出了这一点。杨玉环本是薛王李瑁的妃子,也即玄宗的儿媳,“养在深闺人未识”等句是对本朝皇帝避讳的说法。作为一国之主的玄宗,为了求得绝色美女而置父子伦理于不顾,已足令人反感,加之又因此荒废朝政,置国家百姓于不顾,玄宗之无道自不待言,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始终都是处于被奴役、任人支配的地位,杨玉环面对这个重色的国家最高君主,无论如何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她的入宫本是被动、不由自主的。但这个天生丽质,一笑百媚的女子,在得到玄宗的宠爱后,竟恃宠而骄,让她的姊妹弟兄皆得封官赏赐,尤其是其兄杨国忠为相期间,专横跋扈,祸国殃民,民愤极大。这个艳冠六宫的女子,已经堕落成骄奢淫逸的皇帝宠妃。同时也透露出玄宗皇帝为了获得这个娇艳妇人的欢心,是不惜一切来满足她的贪欲。所有这些事实并没有过多地表现,只是极含蓄地用“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句,点出杨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情势。可以看出,诗人在立意上就要用这首长诗来对玄宗的荒淫与贵妃的骄纵进行谴责和抨击,题为“长恨”,就包含这一层意思。

“骊宫高处入青云”至“夜雨闻铃肠断声”,叙述安禄山起兵反唐,唐朝君臣狼狈出逃、杨贵妃被缢死等事的经过。正当玄宗沉迷于轻歌曼舞之际,一阵鼙鼓声从渔阳惊天动地而来,惊断了“霓裳羽衣曲”,也惊醒了李、杨二人永远享受荣华富贵之梦的幻灭。

同时,“惊破”之“破”字也暗示着盛极一时的李唐王朝将自此一蹶不振,昔日的繁华将永远成为历史。

这一段,作品逐渐转入对李杨二人不幸悲剧的同情,他们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痛苦的直接承受者之一,在叛军制造的战火烟尘中,曾经尊贵无比的唐玄宗不得不携带着杨贵妃等仆从妃嫔,仓皇向西蜀逃奔。然而,这场悲剧更深重的受害者—— 广大的将士百姓不再沉默了,他们要求惩办酿成灾难的罪魁祸首。于是逃亡中的玄宗皇帝被迫将杨玉环在马嵬坡前缢死。杨氏实际上充当了玄宗的替罪羊,她的死是社会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环境导致了她的`堕落和灭亡。

从这个意义上讲,她又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受害者。所以,诗人在叙述她的死亡时,是以同情的笔调来描述的。

从“天旋日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描写玄宗对贵妃的追思。身为一国之君,却不能挽救自己心爱的人于一死;及至叛乱平定,一人独返长安,物是人非,其凄惨悲伤之情不难想象。途径马嵬,触目伤情,痛不可遏;独处旧宫,对景思人,刻骨之痛,这些都写得感人而细腻生动。“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是从空间的角度写物是人非,对景伤情,惨痛难止;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则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表现这种刻骨的相思。至于“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则是以细节来具体表现上面所描述的感情,从更细微的角度刻画玄宗的心态。应当说,唐玄宗的这种苦思与其说是对杨玉环的相思,不如说是对自己亲手断送了爱情、断送了曾经与之海誓山盟的爱人的生命而感到悔恨。

“临邛道士”句至尾,叙述道士在仙山寻到贵妃及贵妃深沉的表述。诗中的女主人公杨贵妃较之唐玄宗刻画得更为成功,显然融注了诗人更多的同情。在作品的第一段里,诗人就介绍说这个杨家女具有倾国倾城之貌,又用“回眸一笑百媚生”来形象表现,虽字数不多,杨贵妃那秀美的风姿却展现在目前。这一节中,“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至“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一段,既把一个楚楚动人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表现了她失去尉藉后的寂寞心情。其中,“梨花一枝春带雨”用传神的比喻使杨玉环伤心落泪的仪态尤为动人。加之下面一段对贵妃“含眸凝睇”的刻画、和她深情的誓词,就把一个在爱情上遭受重大挫折,但又顽强执着,不屈不挠,仍在追求的美丽女子的形象维妙维肖地展现出来了。她是美丽的,同时还如此一往情深。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我们带到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山上。在那儿,雍容华贵的杨玉环忍受着远离亲人的寂寞,与唐玄宗派来的使者会了面。她还是那样美,只是这种美由原来的热烈变得幽冷了。尽管已列仙籍,可她情丝未断,昔日的恩爱在其心灵上扎过根,开过花:但正是曾与她恩爱的人摧毁了她的爱情和生命。回头望见大雾笼罩着的长安,凄苦和哀怨又浸透了她的心。她交给使者一半钗、一扇合,作为表达情意的物品,给玄宗记住那只有你知我知的誓言,记住曾经发誓的地方和时间,只要记住这些,唐玄宗自己就永远无法消去对自己的恨,就象杨玉环的恨一样,与天地同在。作为一个成功的形象,杨玉环的鲜活之处就在于对背叛真情者的恨,愈长而弥真!

诗歌由对李、杨荒淫误国的憎恨,逐渐转为对他们的悲剧表示同情、哀叹。作者本人是个内心感情十分丰富的诗人,就《长恨歌》本身而言,千百年来所以被人民广为传诵,主要原因在于诗中塑造了两个深情的艺术形象,和对李、杨爱情及其悲惨结局的淋漓刻画,颇能引发出后人的同情之泪。爱情,是古今中外文艺作品的永恒题材,因而,成功地描写爱情的作品也就格外容易打动人、感化人、净化人的心灵。

《长恨歌》是以帝王和贵妇之间的爱情为题材的,但是,尽管诗人一开始是把他们作为帝王和害民的“尤物”来表现的,可随着情节的推移,诗人把李、杨二人都看成了普通的人,两个与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两个产生了真挚的爱情的人。于是,原来的立意转变了,诗人原来持有的代替遭受苦难的老百姓所抒发的“恨”让位于李杨二人之间对北叛爱情者的长恨和悔恨。这首诗之所以千百年来能够触动从帝王到百姓,从古人至今人的心弦,其原因并不在于谴责李、杨的荒淫和误国,而在于表现了人类对真挚的爱的真诚的追求。

这是一部悲剧,是足以令历代读者刻骨铭心而“长恨”的一部悲剧。李、杨的行为,酿成了国家和人民的灾难,所以诗人有对他们的讽刺和谴责。而在李、杨两人而言,这又是一部饱含着血和泪的爱情悲剧。

唐玄宗派道士海外寻找贵妃,除了出于对贵妃的思念外,也是他对自身罪孽的一种赎补。诗中突出表现了他的悔恨。贵妃在仙山深情的表述,对于她与玄宗的爱情夭折,也有历久弥深的憾恨。诗中对李、杨之间爱情关系的描写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叙事、写景,处处都融注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只有内心感情十分丰富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富有深情厚意、感人至深的诗篇。陈鸿《长恨歌传》中有这样一段话:“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只有 “深于诗”,即对诗歌艺术有深刻的研究和较强写作能力,同时又“多于情”,即对男女爱情有深刻体会的白居易才能担此重任。总的来说,作品对李、杨的荒淫误国作了一些讽刺,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愤慨,但作品的主要态度是同情。

这首诗在写实的基础上,采用了幻想手法,情节离奇,引人入胜,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者用饱蘸着感情的笔墨写来,使一个执着于爱的痴情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她姿容绝世,楚楚可怜,一往情深,足以唤起读者对她的同情和对她的爱情悲剧深深的惋惜。既然她对玄宗是那么地深情,人们自然也会推开想去,唐玄宗或许也有可爱和深情的一面。人们会情不自禁地与诗人一起,由对唐玄宗的反感而转为对他的同情,为这两个有情人的悲剧而叹息。伴随着玄宗的悔恨和杨贵妃的憾恨,千百年来,读者也与诗人一样,引起绵绵不绝的怅恨。这正是《长恨歌》得以历世传诵不衰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这首诗以景写情,情中见景。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字里行间处处充溢着感情。在作者笔下,感情的抒发往往与景物的描写融为一体。马嵬兵变后,玄宗怀着无限伤感,前往西蜀,“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在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萧瑟的秋风卷起漫天的风沙,天昏地暗,这既是实写秋天的黄土高原,更是为了衬托玄宗孤寂凄凉的心境,可谓虚实相兼。“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则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玄宗的内心是悲凉的。所以他见到的景色也都显得黯淡无光,令人伤心欲断。类似的描写都极富诗情画意,有很强的感染力量。

《长恨歌》人物的心理刻画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例如,写唐玄宗迷恋杨玉环的美色,尽管“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日夜厮守一处,但却还是“春宵苦短日高起”,这里一个“苦”

字,就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李杨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腐朽心理;“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看不足”三字又进一步写出了唐玄宗那耽情声色的荒淫心理;马嵬坡前六军请诛杨玉环,“无奈何”,“ 君王掩面救不得”等句,就写出了唐玄宗此时极度矛盾的维妙心情,“掩面”二字,一个细节,就成功地展示了唐玄宗对杨玉环那种不忍见其死而又不敢不使其死的复杂心理;杨贵妃听说“天子使”者到仙山,初是“揽衣推枕起徘徊”,继而是“花冠不整下堂来”,一个“徘徊”写出了初闻喜讯时的将信将疑,犹疑不决的心理;一个“下堂来”,则写出了其急切要见亲人的渴望心理。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所以就使诗中的形象内向、含蓄,栩栩如生。这些富于心理特征的细节的提炼,不仅成功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有效地推动着悲剧故事的发展,使悲剧性潜存在事物发展的必然逻辑之中。

《长恨歌》的语言优美和谐,婉转流畅,充分发挥了歌行体的特点,读来缠绵悱恻,令人回肠荡气,显示了诗人过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